我與太太同行四分一個世紀,現在才發覺我們是那樣不同的:太太是用經驗去認知這個世界,我則用理性。但上帝偏將我們結為夫婦,可能是我們互補不足吧!其實在我患病之初是靠太太撑着整個家庭,她用經驗的方式,幫我一起去經驗上帝的恩典。就比如Michael和Micah讀書讀到獲獎(這是我們意料之外)、太太讀書也不遑所讓(她今個月尾Spiritual Direction的文憑課程又畢業,現在又攻讀DMin課程) 和最初所說請得院長作我的神師等等,都是讓我去經歷上帝的恩典,你說上帝是不是很奇妙!
Sunday, 24 November 2013
自我病以後,請得耶穌會一位神甫作我的神師,他是一位心理學家,同時是TST(多倫多大學神學系)其中一間學院院長(請得他作我的神師,也是上帝神奇的作為,或許有機會再同大家分享上帝這恩典) 。在面見我的靈修指導時他常問:「上帝在那裏? 在你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經歷上帝?」好一個反省問題,逼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尋找和經歷上帝。不過,正如作日討論,因為自己一向也是一個重理性的人,更難於經驗到上帝及其工作。這可以怎麼辦? 上帝可以怎樣幫助我們呢?
有一夜,我和Tracy都在半夜約四時醒了睡不着,又是傾計對話,談天說地(我發覺最好傾神學課題,保証最快入睡,萬試萬靈) , 我們承認基本上我們是不同的,我是用理性去接觸和認知這世界,她則是用感性和經驗。你說:那一種容易體察上帝?最後我們下了一個結論:兩種性情都有易處和難處。在信仰成長過程中,用經驗的是起首易但其後難,但理性進路則可說先難後易。你同意嗎?(待續)
有一夜,我和Tracy都在半夜約四時醒了睡不着,又是傾計對話,談天說地(我發覺最好傾神學課題,保証最快入睡,萬試萬靈) , 我們承認基本上我們是不同的,我是用理性去接觸和認知這世界,她則是用感性和經驗。你說:那一種容易體察上帝?最後我們下了一個結論:兩種性情都有易處和難處。在信仰成長過程中,用經驗的是起首易但其後難,但理性進路則可說先難後易。你同意嗎?(待續)


對今日反思的課題 - 病是否一定會/要醫番好?,我先要解說一下。第一,我要重申一次「有病就要看醫生」,由醫生決定是否要醫治並完全痊癒。不過,這帶出一個更重要的事實:生命實在非常脆弱,並不由我們完全控制,有些病醫生可以醫癒,但更多疾病是不能。我們必需承認,生命並不是完全受我們控制,這猶如使徒彼得,年青時還可按己意以行;但年老時卻被人牽着走。(參約翰福音21:21) 。第二,這課題熟口熟面,因我四年前在聖士提反堂講過,那時身體也不太差;不過,經過幾年的醫治,我已经變成一個長期病患者,甚至這幾個月身體轉差,要坐輪椅,要用其他器材去輔助。不過,無論你有冇病,都要反省這課題:病是否一定會/要醫番好?
你會怎樣回答?
很有趣,打從患病之初,我就有一感受:病是不會痊癒的。我從香港回到多倫多,見到一個弟兄,他在問候我之餘也都表達他自己的一種信念:病並不是一定要/會醫好
。其實這只是現代人的期望,更可說是現代人的悲歌:用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及上帝的工作。
為甚麼我有這樣的見解?!這是因為自己一向也是一個重理性的人,就比如我患MSA此病,是關乎神經系统的疾病,很難期望系统可以逆轉和接受身體上的改變。撫心自問呀,我們多從這個角度理解事物,更難經驗到上帝的工作和恩典!(待續) 31/10/2013
羅馬之旅靈程日誌 - 生命現况之反思之一:病是否一定會/要醫番好?

仍記得1996年帶一群青年人前往沙巴,該教區頗為靈恩。故此我們揀此區作為認識教會內另一分支的特色:認識教會之靈恩,並體驗三年舉行一次的HARVEST。及後我們分成三組,一組由我(時任助理青幹) 引領往山打根,由山打根一位牧師接待。他介紹這裡、特別是郊區的傳道工作。
為什麼在此處要引述這經驗? 其實我想講這位牧師(因年代久遠,已記不得他姓甚名誰) 在分享後,曾為我們每人祈禱。他說自己有認定恩賜的恩賜,在祈禱裡面便可以曉得各人的恩賜。我是最後一個接受他按首祈禱的,在祈禱裡面他指出我有九種事奉的恩賜,比如講道、教導、牧養輔導等等。弟兄姊妹,你會怎樣回應這牧師講出我的事奉恩賜?
不過,自我患病以後,這些恩賜已逐步失去。特別是過去的一年,我病到連說話也開始口齒不清。記得在病發之初,有一位醫生曾經安慰我,說:「牧師最重要是要用說話去牧養信眾,傳揚福音,而非用腳跑路去見證上帝。」當時就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倍感安慰。但…. (待續) 30/10/2013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