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0 January 2015

不一樣的讀經方法(十一) 之八:
那位教友繼續引用Rick Warren的話,並說明習慣可如何養成:

Rick Warren 曾説「一件事恆心地作七星期,便可養成習慣。」這位教友也讀過一篇文章,以大齋期的40天去養成一個習慣。我自己也試過在大齋期戒飲奶茶,發覺殊不容易,因為它巳成一個習慣。另外也試過在家中建立一家人在餐桌前讀聖經,也因為各種原因而放棄,最後只能建立家庭靈修時間。

起初我和師母一方面抱着大兒子、小兒子當然睡在床上,一方面開始和他們講聖經故事,由舊約講至新約耶穌(可能我做牧師,很多聖經都記得) 。到他們二人漸次長大,這時候聖經故事也講得七七八八,我們便改變形式,每人輪流負責讀一段聖經然後禱告,這習慣到神學院都繼續維持至今。

我引述這生命的片斷(可說是受到那位宣教士的啓發) ,用以說明將習慣建立在生活中,才能繼續下去。(待續)
不一樣的讀經方法(十一) 之七:

昨天說到一個信徒培育下一代的故事,可能大家會立刻發出一個疑問:這個故事與我們討論的主題白律有何關係? 我就覺得不單只有關係,而是大大有關,且聽我細細道來。

有教友在回應時指出:「其實現代科技進步,讀經表已在網上及有app」,「英國聖公會也推出了Daily Prayer 的app,有早、午、晚禱,可以在進餐前讀,再在用餐時默想。」其實英國聖公會的信徒,他們都努力用盡一切辦法去實踐每天崇拜靈修,但你估這樣做最後結局會如何呢?實踐一段時間之後,這種形式的崇拜靈修結果會如何呢?

那位教友繼續說:「用「強逼、高壓」手段,又不是敝會style。」,「(各自自己領略)的方法不能有效提高眾人的恆心」簡單來說,要鼓勵教友去養成做靈修的習慣,我們軟硬兼施俱不得要領。
這就要返到文化改做的工程,亦喜見教友對崇拜靈修能如何建立,持認真的態度。(待續)

Thursday, 29 January 2015

約翰福音讀後–7:16 -7:19
7:16 [hb5] 耶 穌 說 、 我 的 教 訓 不 是 我 自 己 的 、 乃 是 那 差 我 來 者 的 。
[kjv] Jesus answered them, and said, My doctrine is not mine, but his that sent me.
7:17 [hb5] 人 若 立 志 遵 著 他 的 旨 意 行 、 就 必 曉 得 這 教 訓 或 是 出 於  上 帝、 或 是 我 憑 著 自 己 說 的 。
[kjv] If any man will do his will, he shall know of the doctrine, whether it be of God, or whether I speak of myself.
7:18 [hb5] 人 憑 著 自 己 說 、 是 求 自 己 的 榮 耀 . 惟 有 求 那 差 他 來 者 的 榮 耀 、 這 人 是 真 的 、 在 他 心 裡 沒 有 不 義 。
[kjv] He that speaketh of himself seeketh his own glory: but he that seeketh his glory that sent him, the same is true, and no unrighteousness is in him.
7:19 [hb5] 摩 西 豈 不 是 傳 律 法 給 你 們 麼 . 你 們 卻 沒 有 一 個 人 守 律 法 。 為 甚 麼 想 要 殺 我 呢 。
[kjv] Did not Moses give you the law, and yet none of you keepeth the law? Why go ye about to kill me?

相信大家還記得我們上一節(7:15)講話的背景就是聖經,現在繼續講下去。

7:16節提到「我 的 教 訓 不 是 我 自 己 的 、 乃 是 那 差 我 來 者 的 。」耶穌都有祂的教訓,但不是從自己來的,乃是父上帝差祂來教訓衆人的。祂還繼續講下去:「人 若 立 志 遵 著 祂 的 旨 意 行 、 就 必 曉 得 這 教 訓 是 出於上 帝 或 是 我 憑 著 自 己 說 的」。換句話說,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便會曉得這教訓出於祂。大家可能還記得我之前問過一個問題:我們要問「明白」是什麼意思?(7:15節)我認為「明白」其實是包含遵行上帝的旨意,並藉此建立一份更深的關係。既然是一份更深的關係,就像老夫老妻般一樣明白對方,自然就會心領神會,明白上帝的旨意。所以這裏講「人 若 立 志 遵 著 他 的 旨 意 行 、 就 必 曉 得 這 教 訓 出 於 上 帝」,就是這個意思。

尤有進者,耶穌更說:「人 憑 著 自 己 說 、 是 求 自 己 的 榮 耀 . 惟 有 求 那 差 他 來 者 的 榮 耀 、 這 人 是 真 的 、 在 他 心 裡 沒 有 不 義 。」這裏表達的意思就是耶穌不求自己的榮耀,卻只求上帝的榮耀。故此耶穌作的見證和祂的教訓都是真的,在祂裏面沒有不義。

聖經接着說:「摩 西 豈 不 是 傳 律 法 給 你 們 麼 . 你 們 卻 沒 有 一 個 人 守 律 法 。 為 甚 麼 想 要 殺 我 呢 。」這裏耶穌間接指出他們的不義,這樣各位聰明的讀者,你認為他們為什麼要殺耶穌呢?(待續)

Wednesday, 28 January 2015

不一樣的讀經方法(十一) 之六:
上週談到聖公宗以聖言作默想和反省之優美傳统,與及它與崇拜靈修之關係,我以「時移勢逆」去解釋當中的變遷。但此一答案卻不被接受;另一方面,有同工舉穆斯林為例,他的意思是提醒我們穆斯林信徒,在今日的繁忙生活節奏中仍可做到一日三次崇拜靈修,為何基督教徒就不能?今天續講。

不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容讓我先分享一個培育下一代的故事。
有一年暑假,我參加了一個為期一個月的短宣課程,去到菲律賓北部一個山區進行宣教的工作。其實本身已有宣教士推動福音工作,我們只是幫首幫尾。有一天早上我與負責這區的宣教士閒談,提到他投身做宣教士的原因。他說:「我父母有五個兒女,四個從事宣教的工作,一個務農為生。」我就很有興趣去找出這個家庭,為甚麼可以有這麼多人獻身於宣教的工作。他說:「很簡單,我父母每天用餐的時候,都放一本聖經在各人的坐位上,並且會讀一章聖經﹔閒時又會請一些宣教士到我家吃飯和分享,到我們各人成長後,很自然就會揀做宣教士。別以為那個務農的不願意投身於宣教行業,相反,他很想從事宣教的工作。只是他要在經濟上支援其他兄弟姊妹,所以不得已才選擇農夫的工作。

我聽了之後很是感動,尤其是更加欽佩這位宣教士的父母親,實踐了那美好的宗教培育工作。(待續)

Monday, 26 January 2015

約翰福音讀後–7:14 – 7:15

7:14 [hb5] 到 了 節 期 、 耶 穌 上 殿 裡 去 教 訓 人 。
[kjv] Now about the midst of the feast Jesus went up into the temple, and 殺害taught.
7:15 [hb5] 猶 太 人 就 希 奇 說 、 這 個 人 沒 有 學 過 、 怎 麼 明 白 書 呢 。
[kjv] And the Jews marvelled, saying, How knoweth this man letters, having never learned?

今天的經文一開始,就講到耶穌在殿裏教訓人,祂不是已知道猶太人正在尋找祂嗎?耶穌不是已知道往耶路撒冷有喪命的危險嗎?但祂仍上聖殿去教訓人,這種態度,使我立時憶起一句話來:「雖千萬人吾往已」之豪情氣概。

令我們更感驚訝的是7:15的話:「猶 太 人 就 希 奇 說 、 這 個 人 沒 有 學 過 、 怎 麼 明 白 書 呢 。」我想大家都會明白,此處的書是指聖經。至於猶太人的驚奇,我覺得有兩種可能:

1. 是指耶穌沒受過什麼正統又有系統的訓練,卻竟會明白聖經。我們要問這裏的「明白」是什麼意思?
2. 是指耶穌不但明白,更可以活用聖經,所講的比喻就是明證。
看這裏的情況,應該包含1和2,兩者兼而有之。

雖然猶太人希奇耶穌對聖經的了解,但都要殺害祂,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待續)

Sunday, 25 January 2015

不一樣的讀經方法(十一) 之四:

昨天談到聖公宗以聖言作默想和反省之優美傳统,今天續講。

在現今之繁忙生活節奏裡,要實踐每天參加一次早禱已經不易,更何況每天早午晚三次,我相信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同工分享說,有些穆斯林的信徒可以 (我相信他的意思是指每天都崇拜) ,我是存疑的。不是他說得不對,只是我對人性的理解不是這樣。

因為我相信假若Cranmer時空轉移(或我們祖國用的術語穿越),來到我們的世代,他也不可以每天三次去崇拜,最多一星期做一次崇拜罷了!另一個例子就是看看我們下一代,只會在特殊的情況之下,例如受迫逼的時候,人才會自動自覺多去親近上帝,那時就可以做到每天都靈修。否則…..

同樣道理,每天靈修這美好的傳统,講就好容易,實踐起來就好多困難。所以我有無奈的感覺,嘆氣說道:「俱往矣!」總之以下一句話就包涵我的意思:「時移勢逆」。要信徒一日三次崇拜靈修,或每天做靈修,放諸今日的繁忙生活節奏,除非十分自律,否則便仿如我們自己難以做到,卻要信徒去實踐出來。(待續)

Saturday, 24 January 2015

不一樣的讀經方法(十一)之四:

昨天講到讀經表及其與崇拜之關係,今日續講。

我自己就覺得在崇拜中能受聖言之啟迪,隨時可以感受到上帝聖靈的臨在,是好得難以相比美事。不過,誠如有教友在回應時指出:
「我每天早上都去早禱,那天讀到「以西結頌」(A Song from Ezekiel),是來自以西結書36:24-28,心深受感動。但香港人為口奔馳,怎能每天去三次崇拜?這樣聖公會的讀經傳統怎樣落實在生活中?」

「為口奔馳,怎能每天去三次崇拜?這樣聖公會的讀經傳統怎樣落實在生活中?」相信這是大部份教友的心聲,大部份都有這兩個疑問。我都曾經試過在神學院進修,但每日只可以去到一次早禱,試問在這樣保護的情況下,我尚且不能做到。
面對此一情況,我們只好嘆一口氣說:「俱往矣!」

我們要記住當Cranmer編訂公禱書時,還是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還談不上,生活節奏肯定比現在慢許多,所以可以一日三次崇拜,當然可以讀大量聖經,還可以用一小時去講道。各位讀者,面對此一情況,你有甚麼提議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