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8 December 2014

不一樣的讀經生活(六)

寫到這裡,容許我先問一個問題:你還記得我在「連續」寫什麼嗎?


怒我大膽假設,你們(大部份﹗)都唔記得我在寫些什麼(好像有關讀經的方法罷﹗但內容卻記不起)。這也難怪,就算金庸或者張小嫻的小說也記不起啦,何況講讀經方法咁悶﹗,容易唔記得。我也不會奇怪(失望、難過﹖﹗),因為我以前教書時的學生,常常都唔記得我教過什為麼。我唯有每一次,都要簡要重複以前所學的。現在或者讓我作一個撮要吧﹗


我寫「不一樣的讀經生活」其實是想和大家一起重尋讀經的樂趣。要改善讀經生活和將讀經變成一件賞心樂事,我提出了三點:聖靈的幫助、自律和有趣的讀經方法。首先要處理的是後者---讀經的樂趣和方法。接著我用了兩期去解釋細心觀察的重要,和要用紙和筆幫助我們去觀察。


上次我便將我觀察的答案寫出來。其實我是用了半點鐘,就著一節的聖經問問題。不要以為我是牧師靈性修為高深才可達到這境界,而實際的情況是你也可以做到的,只要你多多訓練一下自己的觀察。或者讓我淺述一下如何的觀察吧。


基本上觀察就是不斷問問題,或者你都學過問:時間、地點、人物、與及「六何」:何人、何時、何地、如何、為何和怎麼。當你能循著這些方向問時便會問很多問題,亦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這對經文的了解十分重要。


問完以上基本問題,或者可以循以下的方法再去問:經文如何起首(是用人物抑或時序抑或時間)、如何結束(怎樣結束)、上文下理、有沒有用連接詞連接上一段下一段、重複出現的字眼詞彙、特別的、少用的
字眼、形容詞、動詞、描述的語氣、加長、加強又或者簡略、簡化的地方、人物的單雙數、事件的時態(即現在式、過去式等---單雙數和時態的觀察,可能用英文聖經會更加清楚﹗)等等。


當做了以上兩組的觀察,其實我們對經文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時的問題,在我們的腦海中,已慢慢有答案浮現出來。不過容許我提提大家,有些問題問了可能對經文無關,又或者問了卻沒有即時的解答(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在以後我們對聖經信仰有更深的了解便可找到答案﹗)。當這些答案浮現出來時,我們便進入讀經的第二步:即由第一步的觀察,進入第二步的詮釋。而詮釋的基礎便是第一步所作的觀察,我們只要將之前觀察組合分析,便可理解經文想向我們講什麼。

或者讓我在這裡停下來,亦要求你先做一次的功課,就是先自己做一次觀察,並試下將自己觀察所得,作一歸納分析,看看能否理解到經文向我們說什麼。讓我們同樣用馬可褔音1章40節的經文,一同研究學習。

Saturday, 6 December 2014

不一樣的讀經生活(五)

記得上一次出了一份小小的讀經習作給大家練習,考考你們的觀察,唔知大家有沒有嘗試?(我想多半沒有做了吧!) 無論如何,我給大家一份model answer作為參考吧!另外, 我將經文列下,以供參考,亦方便我們去討論。

1. 創世記24:63:
天 將 晚 、 以 撒 出 來 在 田 間 默 想 . 舉 目 一 看 、 見 來 了 些 駱 駝 。
l 這裡提到『天將晚』是指什麼時候?與上文下理有沒有關係?
l 是夏天夏日長定其他時候?
l 「天 將 晚」在這裡似乎沒有指特定時間,作者的用意為何?
l 這裡提到『以撒出來』,他從什麼地方出來?(參上一節)
l 這些地方和亞伯拉罕有沒有關係?他與父母的關係又如何?
l 這裡提到『田間』,是誰人的?你若去默想,會否揀去『田間』? 他去田間為的是什麼?是否順道去默想?他默想到什麼?他是否默想完?
l 為什麼以撒需要去退修?
l 以撒舉目一看,為什麼他會舉目一看?他看到什麼?
在創世記廿二章亞伯拉罕獻以撒,為我們的信心樹立了榜樣,聖經的傳统亦稱許亞伯拉罕為我們的信心的典範。不過,我們別忘記同行的還有童子以撒,他還親自負着柴薪,此時亦不知自己將會成為祭品。到他知道時已被放在祭壇上面,父親還手拿着刀要向他剌下去要他死。可幸天使制止住這場家庭慘劇,相信他們二人很難再相信對方,特別是童子以撒。相信此是田間默想的背境,我們從何可以知道呢?創世記廿二章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雖沒有直接交待兩人之關係,但種種蛛絲馬跡,都告訴我們二人已劇變的關係,而據常理去推,兩仔爺斷不可能重拾往昔親密的關係。創世記廿四章指以撒住在南地、剛從庇耳拉海萊回來;而亞伯拉罕則住別是巴。顯然,經文暗示二人之不同心。

Thursday, 4 December 2014

不一樣的讀經生活(四)

上期談到一個年青人,藉著嚴謹而又有系統性的訓練,終於大大的提昇自己的觀察力,成為一個出色的動物學家。引用這故事,其實是想強調閱讀聖經有果效,訓練自己有敏銳的觀察力,可以說是最基本的。假若我們能好好的在這方面有操練,不單讀經生活可大大改進,甚至可以說,隨手拿起一段聖經,根本不用釋經書的幫助,都可以有滿意的領受。或是我們用以下的一個科學小實驗,再解釋一下觀察的重要。
紙筆有助加強觀察力
記得以前教中二綜合科學時,一開始便教學生去學習觀察,觀察是一支正在燃燒的蠟燭,時間約三十分鐘,學生分成四人一組,每組完結時交出報告,看看可以寫下幾多點的觀察。通常每組會交出十多點的觀察,全班綜合約廿多點。但假若叫他們試試繪圖描述蠟燭的狀況,有趣的是觀察是可以多出很多點,而全班綜合約有四十點(model answer說約可以有六十多點的觀察)。多了紙筆與繪圖,效果可以這樣大,可想而知紙筆可以幫我們更仔細去觀察。

研讀聖經也要從紙筆開始
今天我們讀經是否有用紙筆記錄呢?我們有沒有用紙與筆、逐字逐句的去翻閱聖經呢?假若我們用這方法去「研讀」聖經,確信是幫助我們仔細去觀察閱讀聖經,亦必會增進我們對聖經的了解與領受。或者我們一齊試試以下的一節聖經,考考你可以有多少個觀察呢?下次我將model answer與大家一起分享,經文是創世記24:62-64或馬可福音1:40。
(提示:何為一點的觀察呢?舉例:這是一個什麼人?他怎樣來?在哪裏遇見耶穌?---以上已是三點的觀察。請你盡量發問題去觀察,不用回答。試試你可以找到幾多點) 。
創世記24:62
天 將 晚 、 以 撒 出 來 在 田 間 默 想 . 舉 目 一 看 、 見 來 了 些 駱 駝 。
Or 馬可福音1:40
有 一 個 長 大 痲 瘋 的 、 來 求 耶 穌 、 向 他 跪 下 說 、 你 若 肯 、 必 能 叫 我 潔 淨 了 。

約翰福音讀後–6:53-6:56:

6:53 [hb5] 耶 穌 說 、 我 實 實 在 在 的 告 訴 你 們 、 你 們 若 不 喫 人 子 的 肉 、 不 喝 人 子 的 血 、 就 沒 有 生 命 在 你 們 裡 面 。
[kjv] Then Jesus said unto them, Verily, verily, I say unto you, Except ye eat the flesh of the Son of man, and drink his blood, ye have no life in you.
6:54 [hb5] 喫 我 肉 喝 我 血 的 人 就 有 永 生 . 在 末 日 我 要 叫 他 復 活 。
[kjv] Whoso eateth my flesh, and drinketh my blood, hath eternal life; and I will raise him up at the last day.
6:55 [hb5] 我 的 肉 真 是 可 喫 的 、 我 的 血 真 是 可 喝 的 。
[kjv] For my flesh is meat indeed, and my blood is drink indeed.
6:56 [hb5] 喫 我 肉 喝 我 血 的 人 、 常 在 我 裡 面 、 我 也 常 在 他 裡 面 。
[kjv] He that eateth my flesh, and drinketh my blood, dwelleth in me, and I in him.

基督宗教之備受誤解、甚至遭受逼害和歧視,大部份都同耶穌在這裏講這番話有關係,講得白些,耶穌談到祂的肉真是可以喫的,血是真是可以喝的,「喫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此一跡近茹毛飲血的言論,聽落都很血腥,難怪當時的人都不易歸信此宗教。

其實我們誤解了耶穌那番話的重點。只消我們瞪大眼睛,再看一次耶穌的言論,便可見端倪。63節記載耶穌說:「我 實 實 在 在 的 告 訴 你 們 、 你 們 若 不 喫 人 子 的 肉 、 不 喝 人 子 的 血 、 就 沒 有 生 命 在 你 們 裡 面 。喫 我 肉 喝 我 血 的 人 就 有 永 生 . 在 末 日 我 要 叫 他 復 活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強調的信息是去分享生命,喫祂的肉、喝祂的血只是途徑,甚至說是唯一的途徑去分享生命(我們該問:「誰的生命?」)。所以在64-65節中,耶穌更說:「喫 我 肉 喝 我 血 的 人 、 常 在 我 裡 面 、 我 也 常 在 他 裡 面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強調:喫祂的肉喝祂的血只是途徑,是一個徵記,重點仍是在祂裡面,與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連成一體。但很多時我們都會忘記這重心,反倒只記得耶穌講話:「喫祂的肉喝祂的血」,甚至忽略了當中祂也提示了教會的功能 – 協助信徒與基督連成一體。
(待續)

Wednesday, 3 December 2014

不一樣的讀經生活(三)

上次談到自己曾經為讀經沒有得著而煩惱,終於去了基督教書室,找了些專門教人自學研經的書來學習。記得有一本書的開首引言故事給予我極深刻的印象,亦從此改變了我以後讀經生活的面貌。
很有趣,這本教人自學研經的書,竟然引用了一個生物學本科生首次上生物堂的經驗(別忘了牧師我那時亦是生物學本科生,所以看這故事十分「醒神﹗」)。教授什麼也沒有教,只給予他一條魚的樣本,著他繪圖記錄。花上幾小時,他終於完成了這條魚的「詳細」記錄。誰知教授卻毫不滿意,評語很粗淺的觀察記錄,著他明天重做。失望之餘,這學生亦憂愁明天又要重覆這煩悶的功課。
到明天,當他用格外的精神仔細觀察再做時,發現了很多昨天看漏的地方。這正是好好的鼓勵,令他更有心志去觀察記錄,苦差漸漸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過了不知多久,他終於完成了這條魚的「仔細」繪圖記錄。教授只表示略有進步,但仍不滿意,著他明天再做。如是著日復一日,這學生每天都有新的觀察、新的記錄,而新的發現亦給予他喜樂與動力繼續再做下去。到某一天當他的新發現漸漸減少,教授突然間給予了他很多條不同的魚標本。


當他多了其他的魚作比較,無論魚的形狀、身軀線條比例、鰭的位置、形狀等,都給予這學生很多寶貴的領會,觀察得更形仔細,更有進步。如是者又畫了數十天,終於完成了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對每一事物深刻的觀察和觸覺。這些訓練,亦造就了他成為一位最出色的動物學家,特別是一位分類學家。


其實讀聖經亦如是。每一段聖經,只要我們認真仔細的觀察,每次都可以有新的發現、新的領受。今天當我們操練好我們的觀察,特別是對聖經文體的觀察,定必會每次都有新添的學習而喜悅。從此讀經變成滿有得著、滿有喜樂的事,如此讀經生活亦得以提昇,下次會談另一種的讀經樂趣。


Tuesday, 2 December 2014

約翰福音讀後–6:51-6:53:

6:51 [hb5] 我 是 從 天 上 降 下 來 生 命 的 糧 . 人 若 喫 這 糧 、 就 必 永 遠 活 著 . 我 所 要 賜 的 糧 、 就 是 我 的 肉 、 為 世 人 之 生 命 所 賜 的 。
[kjv] I am the living bread which came down from heaven: if any man eat of this bread, he shall live for ever: and the bread that I will give is my flesh, which I will give for the life of the world.
6:52 [hb5] 因 此 、 猶 太 人 彼 此 爭 論 說 、 這 個 人 怎 能 把 他 的 肉 、 給 我 們 喫 呢 。
[kjv] The Jews therefore strove among themselves, saying, How can this man give us his flesh to eat?

我們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偏見。今日記載的經文,談到的猶太人如是,我相信我們亦如是!
就比如當代的民眾,當耶穌說:「我 是 從 天 上 降 下 來 生 命 的 糧 . 人 若 喫 這 糧 、 就 必 永 遠 活 著 . 我 所 要 賜 的 糧 、 就 是 我 的 肉 、 為 世 人 之 生 命 所 賜 的 。」他們並不是循着耶穌開始的課題談下去,反而彼此爭論說:「這 個 人 怎 能 把 他 的 肉 、 給 我 們 喫 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相信就是偏見,從他們的爭論就可看到。他們說:「這 個 人 怎 能 把 他 的 肉 、 給 我 們 喫 呢 。」之前他們談論耶穌的出生,說:「這 不 是 約 瑟 的 兒 子 耶 穌 麼 . 他 的 父 母 我 們 豈 不 認 得 麼 . 他 如 今 怎 麼 說 、 我 是 從 天 上 降 下 來 的 呢 。」(6:42)因他們認識他的父母,換句話說,他們知道耶穌的出生家世,因而看扁祂。同樣他們都是質疑耶穌的神性,由此可見他們的偏見。在這裏我想問問大家,你有沒有想過猶太
期望的彌賽亞是怎樣的? (待續)

Monday, 1 December 2014

不一樣的讀經生活(二)

上次談到讀經問題,今次續講。但你有沒有想過,渴慕一個好的讀經生活,都要下一番功夫呢?或者由我自己的經驗講起。

記得信主一段時間後,開始覺得讀經生活沒有什麼得著,雖然仍是堅持每日靈修閱讀聖經,但似乎都只是一些「典型」「標準」的教訓:愛心、認罪等等,這些屬靈詞彙同生活實有很大的鴻溝。但我深信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於是便決意一定要解決這疑難---要學習讀好聖經。

我首先從讀經的方法入手。那時我去了五六間基督教書局,舉凡與讀經有關的書本就看,至終下了重本(那時讀大學沒有太多的閒錢!)買了三本,便跟著書本教授的方法去「自學」,每天抽上一小時讀經,星期六和假期又會另外用兩小時作Bible Study(容許我強調是Study,就好似準備考試一樣的Study)。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不外是訓練「觀察、分析與應用」這三種基本功夫,但持之以恆學了年多,就在閱讀聖經上打好基礎。到如今基本上可以說:不用什麼釋經書或是輔助材料。差不多拿起本聖經便可以看。而我自己亦有一個信念;聖經基本上是人人都可以看得明白,不用其他人教或者要其他的輔助資料。各位弟兄姊妹,你有沒有想過拿起本聖經便可以看得明白呢?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有否考慮要操練我們的讀經方法呢?

另外,吸引我們能恆久讀經的便是發掘讀經的樂趣,假如讀經是一件開心快樂的事,到時你自必然會主動去讀經,不再是被逼或者是基督徒便要有讀經這重責任了。至於怎樣發掘讀經的樂趣,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