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July 2015

約翰福音讀後–11:21-11:23

11:21 [hb5] 馬 大 對 耶 穌 說 、 主 阿 、 你 若 早 在 這 裡 、 我 兄 弟 必 不 死 。
[kjv] Then said Martha unto Jesus, Lord, if thou hadst been here, my brother had not died.
11:22 [hb5] 就 是 現 在 、 我 也 知 道 、 你 無 論 向   神 求 甚 麼 、   神 也 必 賜 給 你 。
[kjv] But I know, that even now, whatsoever thou wilt ask of God, God will give it thee.
11:23 [hb5] 耶 穌 說 、 你 兄 弟 必 然 復 活 。
[kjv] Jesus said unto her, Thy brother shall rise again.

留意馬大講的話,有部份重覆出現在一息間馬利亞的口中,不知他們有沒有夾過?

夾不夾我不知道,但肯定在日常生活或閒話家常中,他們姊妹倆必定有談論過耶穌,這是最自然的理解,甚至在這課題上達成一致的觀點,所以,我們看到馬大馬利亞講相同的話,但亦有部份不同。

聖經是這樣記錄的:「馬 大 對 耶 穌 說 、 主 阿 、 你 若 早 在 這 裡 、 我 兄 弟 必 不 死 。」以上就是馬大和馬利亞同樣都表達的感受,跟着的是馬大自己的論點,聖經是這樣記錄的:「就 是 現 在 、 我 也 知 道 、 你 無 論 向   神 求 甚 麼 、   神 也 必 賜 給 你 。」很有趣,馬大說的論點被記錄下來。有什麼作用?

耶穌聽了馬大的一番話,就回應她說: 「你 兄 弟 必 然 復 活」,用上「必然」的一詞,是耶穌對馬大的保證。一方面可見耶穌超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亦為以後的故事發展舖路。(待續)

Thursday, 30 July 2015

教牧書信讀後之二                       王葉翠芬

提摩太後書讀後 1:3-5
1:3 [hb5] 我 感 謝   神 、 就 是 我 接 續 祖 先 、 用 清 潔 的 良 心 所 事 奉 的   神 、 祈 禱 的 時 候 、 不 住 的 想 念 你 、
[kjv] I thank God, whom I serve from my forefathers with pure conscience, that without ceasing I have remembrance of thee in my prayers night and day;
1:4 [hb5] 記 念 你 的 眼 淚 、 晝 夜 切 切 的 想 要 見 你 、 好 叫 我 滿 心 快 樂 .
[kjv] Greatly desiring to see thee, being mindful of thy tears, that I may be filled with joy;
1:5 [hb5] 想 到 你 心 裡 無 偽 之 信 . 這 信 是 先 在 你 外 祖 母 羅 以 、 和 你 母 親 友 尼 基 心 裡 的 . 我 深 信 也 在 你 的 心 裡 。
[kjv] When I call to remembrance the unfeigned faith that is in thee, which dwelt first in thy grandmother Lois, and thy mother Eunice; and I am persuaded that in thee also.

兩天前問過大家:有否對年紀比你少的弟兄姊妹(沒有親屬關係)如同兒女般愛錫,或者我要反過來問,你又曾否經歷過主內師長前輩如父母般的教導和牧養?當你想起他們,你想起什麼?心情又如何?我知這份恩情在許多弟兄姊妹心中永記難忘,對他們影嚮深遠,但你們又有沒有延續長輩謙卑事奉的心志,忠心持守上帝的道?

保羅作為提麼太屬靈的長輩,他自己必須以身作則,不但多次教導提摩太要有清潔的良心,也明志自己是「用 清 潔 的 良 心」去事奉。社會複雜人心叵測,據提摩太前書所講,以弗所的教會有人傳異教誘惑人,又有以傳道為達到自己獲利的目的,更有人追求學問而離開真道,這和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分別不大。

保羅繼續的說:「 祈 禱 的 時 候 、 不 住 的 想 念 你 、記 念 你 的 眼 淚 、 晝 夜 切 切 的 想 要 見 你 、 好 叫 我 滿 心 快 樂 .」人的感情往往是最直接表達自身的狀況,提摩太的眼淚,是什麽的眼淚?保羅想念能重逢再聚是什麽的心境?分離是傷痛的,思念也是難受,流淚和禱告又怎能洗去內心與人聯係的需要?牧者也是人,又怎忍與摯友分離,獨力承担之苦?

「想 到 你 心 裡 無 偽 之 信 . 這 信 是 先 在 你 外 祖 母 羅 以 、 和 你 母 親 友 尼 基 心 裡 的 . 我 深 信 也 在 你 的 心 裡 。」奇怪是保羅再講遠些,是提摩太的成長背境,所談不再是他希臘人的身份(徒16:1 - 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猶太人) ,而是他的屬靈搖籃:外祖母和母親(少有地連她們的名字也記下)如何在家中教導他成人,把對上帝無偽之信植入心中。這也反照出保羅看重是怎麼樣的信、而信心和家庭的宗教教育又有那麼大的關係!當然這句說話也是要提點提摩太的出身,為保羅以後對他的囑咐寫下背境。(待續)

Wednesday, 29 July 2015

約翰福音讀後–11:18-11:20

11:18 [hb5] 伯 大 尼 離 耶 路 撒 冷 不 遠 、 約 有 六 里 路 。
[kjv] Now Bethany was nigh unto Jerusalem, about fifteen furlongs off:
11:19 [hb5] 有 好 些 猶 太 人 來 看 馬 大 和 馬 利 亞 、 要 為 他 們 的 兄 弟 安 慰 他 們 。
[kjv] And many of the Jews came to Martha and Mary, to comfort them concerning their brother.
11:20 [hb5] 馬 大 聽 見 耶 穌 來 了 、 就 出 去 迎 接 他 . 馬 利 亞 卻 仍 然 坐 在 家 裡 。
[kjv] Then Martha, as soon as she heard that Jesus was coming, went and met him: but Mary sat still in the house.

看來這姊弟和人都有好的關係,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人來探望他們。

很有趣,聖經是這樣記錄的:「伯 大 尼 離 耶 路 撒 冷 不 遠 、 約 有 六 里 路 。」為什麼旁白要記錄這資料?有什麼目的?聖經繼續記載下:「有 好 些 猶 太 人 來 看 馬 大 和 馬 利 亞 、 要 為 他 們 的 兄 弟 安 慰 他 們 。」正如剛才我所說,馬大並馬利亞一定和其他人有良好的關係,所以有好些猶太人前來探望他們。

一如其他的猶太人,耶穌也來到伯大尼探望姊妹倆人。聖經是這樣記載的:「馬 大 聽 見 耶 穌 來 了 、 就 出 去 迎 接 他 . 馬 利 亞 卻 仍 然 坐 在 家 裡 。」在聽到耶穌來到的消息,馬大就出去迎接祂,馬利亞卻仍然在家裡。聖經這樣記錄有兩種果效:一方面是反映兩姊妹不同的性情,另一方面為故事提供了背景資料,讓故事發展下去。(待續)

Tuesday, 28 July 2015


教牧書信讀後之二                      王葉翠芬

提摩太後書1:1-2
1:1 [hb5] 奉   神 旨 意 、 照 著 在 基 督 耶 穌 裡 生 命 的 應 許 、 作 基 督 耶 穌 使 徒 的 保 羅 、
[kjv] Paul, an apostle of Jesus Christ by the will of God, according to the promise of life which is in Christ Jesus,
1:2 [hb5] 寫 信 給 我 親 愛 的 兒 子 提 摩 太 . 願 恩 惠 憐 憫 平 安 、 從 父   神 和 我 們 主 基 督 耶 穌 、 歸 與 你 。
[kjv] To Timothy, my dearly beloved son: Grace, mercy, and peace, from God the Father and Christ Jesus our Lord.

多謝各位讀者讓我能重讀提摩太前書,分享我的讀後感。不經不覺已經讀完提摩太前書,去到提摩太後書。還記得這卷書是被歸類為教牧書信的一部份嗎?為什麼我會研讀它?這是源於我去研究新約的家庭時(我進修的範圍是有關聖經的家庭),教授竟然提議我去查考教牧書信,即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後來我看了許多書,才明白到他為什麼會有這個建議。原來耶穌延續了創世的應許:上帝的愛和祝福是給所有人的,即使我們是那麼自私、胆小、虛假和不配。當我們洗禮,便加入了教會的大家庭,耶穌更說:「凡 遵 行   神 旨 意 的 人 、 就 是 我 的 弟 兄 姐 妹 和 母 親 了」(可3:35) 。另外,當耶穌被釘十架前,面對自己的死亡,祂仍顧念母親的需要,向所愛的門徒(約翰)說:「母 親 、 〔 原 文 作 婦 人 〕 看 你 的 兒 子 。又 對 那 門 徒 說 、 看 你 的 母 親 。 從 此 那 門 徒 就 接 他 到 自 己 家 裡 去 了」(約19 ﹕26-27) 。經過研習,我明白到上帝的家族觀念並不宥限於世俗上有血緣關係的一族,而是源於基督的血和救贖,因着洗禮,我們成為了一家人。不要輕看這個家,是一份委身和被揀選的關係,如教會史所述,在耶穌離世升天後,祂所愛的門徒約翰,在以弗所照顧馬利亞至死!

今日的經文雖然是簡單的問候語,卻介紹了保羅的職責:「奉   神 旨 意 、 照 著 在 基 督 耶 穌 裡 生 命 的 應 許 、 作 基 督 耶 穌 使 徒 的 保 羅」。若保羅有名片,你認為名片上他的職銜是什麼?聖經上記述過幾多個人有同一職銜?提摩太前書的起首語是「奉 我 們 救 主   神 、 和 我 們 的 盼 望 基 督 耶 穌 之 命 、 作 基 督 耶 穌 使 徒 的 保 羅」(提前1:1)。「奉   神 旨 意」(will of God) 和「奉 我 們 救 主   神」(commandment of God our Saviour) 看到保羅描述他和上帝的關係有什麼分別?這跟他寫提摩太後書時的心境有關嗎?他稱呼提摩太是「親 愛 的 兒 子」,這份關係又是建基於什麼?我們又有沒有對待教會中某一些年紀比我們輕的,如兒子和女兒般愛錫?(待續)

Monday, 27 July 2015

約翰福音讀後–11:15-11:17

11:15 [hb5] 我 沒 有 在 那 裡 就 歡 喜 、 這 是 為 你 們 的 緣 故 、 好 叫 你 們 相 信 . 如 今 我 們 可 以 往 他 那 裡 去 罷 。
[kjv] And I am glad for your sakes that I was not there, to the intent ye may believe; nevertheless let us go unto him.
11:16 [hb5] 多 馬 、 又 稱 為 低 土 馬 、 就 對 那 同 作 門 徒 的 說 、 我 們 也 去 和 他 同 死 罷 。
[kjv] Then said Thomas, which is called Didymus, unto his fellow disciples, Let us also go, that we may die with him.
11:17 [hb5] 耶 穌 到 了 、 就 知 道 拉 撒 路 在 墳 墓 裡 、 已 經 四 天 了 。
[kjv] Then when Jesus came, he found that he had lain in the grave four days already.

很有趣,當人還有生命氣色,我們會盡一切的能力去救,但當人一停止所有的生命現象,則我們會放棄一切之救助,只好認命去辦理喪事。

今天我們都見到耶穌,但與當下的人很不一樣,聖經是這樣記載的:「 我 沒 有 在 那 裡 就 歡 喜 、 這 是 為 你 們 的 緣 故 、 好 叫 你 們 相 信 . 如 今 我 們 可 以 往 他 那 裡 去 罷 。」有道「救急如救火」,耶穌卻特意這樣做,真的等拉撒路死了(這個主題一再重覆),耶穌為什麼這樣做?我相信聰明的讀者一定想到答案的!

其實今日的經文已展示了答案,就是我們有否細心閱讀。聖經是這樣記錄的:「我 沒 有 在 那 裡 就 歡 喜 、 這 是 為 你 們 的 緣 故 、 好 叫 你 們 相 信 . 如 今 我 們 可 以 往 他 那 裡 去 罷 。」耶穌着意遲去全是為了門徒,好叫他們相信。 「多 馬 、 又 稱 為 低 土 馬 、 就 對 那 同 作 門 徒 的 說 、 我 們 也 去 和 他 同 死 罷 。」門徒以義氣來回應耶穌,你話祂會感受如何呢?

聖經繼續記錄下去:「耶 穌 到 了 、 就 知 道 拉 撒 路 在 墳 墓 裡 、 已 經 四 天 了 。」耶穌到了拉撒路處,樣樣事都不提,只講拉撒路已在墳墓四天了。目的是為什麼呢?(待續)

Friday, 24 July 2015

約翰福音讀後–11:11-11:14

11:11 [hb5] 耶 穌 說 了 這 話 、 隨 後 對 他 們 說 、 我 們 的 朋 友 拉 撒 路 睡 了 、 我 去 叫 醒 他 。
[kjv] These things said he: and after that he saith unto them, Our friend Lazarus sleepeth; but I go, that I may awake him out of sleep.
11:12 [hb5] 門 徒 說 、 主 阿 、 他 若 睡 了 、 就 必 好 了 。
[kjv] Then said his disciples, Lord, if he sleep, he shall do well.
11:13 [hb5] 耶 穌 這 話 是 指 著 他 死 說 的 . 他 們 卻 以 為 是 說 照 常 睡 了 。
[kjv] Howbeit Jesus spake of his death: but they thought that he had spoken of taking of rest in sleep.
11:14 [hb5] 耶 穌 就 明 明 的 告 訴 他 們 說 、 拉 撒 路 死 了 。
[kjv] Then said Jesus unto them plainly, Lazarus is dead.

造成人與人之溝通的障礙,往往在未完全了解就回應,梗係溝通不來啦!就好似今日的經文,門徒都未掌握「睡了」是什麼意思就去回應,一定會會錯意撞大板。

讓我們先返到聖經。聖經是這樣記錄的:「耶 穌 說 了 這 話 、 隨 後 對 他 們 說 、 我 們 的 朋 友 拉 撒 路 睡 了 、 我 去 叫 醒 他 。耶 穌 這 話 是 指 著 他 死 說 的 . 他 們 卻 以 為 是 說 照 常 睡 了 。」很明顯,「睡了」有兩種解解釋,一是真的睡着了,另一種是死了。通常都是作睡着解,但解作死了也不是不常見,所以耶穌在這裏說「拉撒路睡了」,祂去叫醒他;但門徒卻從睡着了的角度去理解,故此門徒錯誤理解毫不出奇!

聰明的讀者可能現在已想到解決溝通問題的方法,就是嘗試去理解或澄清所得的資料,以確知是否找到對方想傳達的意思;我慣常用的方法就是問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幫助我們去了解聖經,與信心狐疑不同,所以不要怕只管問,問得越多越好,我們就會更了解聖經經文。(待續)

Thursday, 23 July 2015

讀教牧書信後感                   (王葉翠芬)

提摩太前書 6:20-6:21
6:20        [hb5]    
                [kjv]       O Timothy, keep that which is committed to thy trust, avoiding profane and vain babblings, and oppositions of science falsely so called:
6:21        [hb5]    
                [kjv]       Which some professing have erred concerning the faith. Grace be with thee. Amen.

最後的囑咐 還是對提摩太說的,簡潔而清楚,也貫切提摩太前書的兩個重點:要持守起初委身的召命,以及防避世上能引誘人偏離真道的學問。

談到學問,我自少愛好追求學問,但父母持傳统觀念,為求子女(八個)讀夠書,找到份好工,已經足夠了!唯我前半生,都有不少機會給我深造,無論是工作上,是丈夫的支持,還是教會給予的機會,屢屢催逼我繼續讀,快快讀。我頭一年去多倫多讀神學碩士,餘暇就去修讀情緒輔導;及至丈夫病了,我哭着去禱告,神學院的姊妹竟是提議我加修靈修指導,這一科的考試是去退修,是那麼切合我去求問上帝的需要。到丈夫因病不能繼續,他和神父都贊同由我去完成博士學位。事實上,我遇到不少困難和反對聲音,我父親打從開始就說,你仲讀吔?好好做個賢妻良母罷了!


學問若是為揾食,我已經足夠有餘,更何況我現在主要在家寫作,早晚照顧有病的丈夫,好使他仍能透過網上文章,牧養信眾!今日的經文對我的挑戰,也值得讀書人(相信保羅和提摩太也是當時的知識份子)去問的是:追求學問是為了什麼?是為認清真道,謙卑自己,依靠聖靈的帶領,委身上帝給我們的召命?還是為討好他人,從事虛談靠把口()去揾食?或是為到擁有知識而自高,逃避上帝給予我們生活裡最卑微卻神聖的使命?誠言,要像保羅和提摩太般一生去保守所托付的並持守永生是要犧牲,但上主的恩惠常在。各位讀者,那麼你又會怎樣走過這一生?(提摩太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