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August 2016

讀路德記後感 (1:1-1:6) 之三    王健華、葉翠芬

1:1 [hb5] 當 士 師 秉 政 的 時 候 、 國 中 遭 遇 饑 荒 、 在 猶 大 伯 利 恆 有 一 個 人 帶 著 妻 子 和 兩 個 兒 子 往 摩 押 地 去 寄 居 .
[kjv] Now it came to pass in the days when the judges ruled, that there was a famine in the land. And a certain man of Bethlehemjudah went to sojourn in the country of Moab, he, and his wife, and his two sons.
1:2 [hb5] 這 人 名 叫 以 利 米 勒 、 他 的 妻 名 叫 拿 俄 米 、 他 兩 個 兒 子 、 一 個 名 叫 瑪 倫 、 一 個 名 叫 基 連 、 都 是 猶 大 伯 利 恆 的 以 法 他 人 、 他 們 到 了 摩 押 地 就 住 在 那 裡 
[kjv] And the name of the man was Elimelech, and the name of his wife Naomi, and the name of his two sons Mahlon and Chilion, Ephrathites of Bethlehemjudah. And they came into the country of Moab, and continued there.
1:3 [hb5] 後 來 拿 俄 米 的 丈 夫 以 利 米 勒 死 了 、 剩 下 婦 人 和 他 兩 個 兒 子 。
[kjv] And Elimelech Naomi's husband died; and she was left, and her two sons.
1:4 [hb5] 這 兩 個 兒 子 娶 了 摩 押 女 子 為 妻 、 一 個 名 叫 俄 珥 巴 、 一 個 名 叫 路 得 、 在 那 裡 住 了 約 有 十 年 。
[kjv] And they took them wives of the women of Moab; the name of the one was Orpah, and the name of the other Ruth: and they dwelled there about ten years.
1:5 [hb5] 瑪 倫 和 基 連 二 人 也 死 了 、 剩 下 拿 俄 米 沒 有 丈 夫 、 也 沒 有 兒 子 。
[kjv] And Mahlon and Chilion died also both of them; and the woman was left of her two sons and her husband.
1:6 [hb5] 他 就 與 兩 個 兒 婦 起 身 要 從 摩 押 地 歸 回 、 因 為 他 在 摩 押 地 、 聽 見 耶 和 華 眷 顧 自 己 的 百 姓 、 賜 糧 食 與 他 們 。
[kjv] Then she arose with her daughters in law, that she might return from the country of Moab: for she had heard in the country of Moab how that the LORD had visited his people in giving them bread.

純潔忠誠的信仰有時是要靠一個家庭去延續,而非什麼屬靈偉人。

經文是這樣記錄的: 「當 士 師 秉 政 的 時 候 、 國 中 遭 遇 饑 荒 、 在 猶 大 伯 利 恆 有 一 個 人 帶 著 妻 子 和 兩 個 兒 子 往 摩 押 地 去 寄 居 .這 人 名 叫 以 利 米 勒 、」本來士師就是一個極為理想的制度,由上帝做君皇,通過士師來處理政務及保衞領土 (參士2:16) ,但因以色列人屢屢背叛上帝,偏離衪的道,最後都要步入君主制道。「以 利 米 勒」這個名子翻譯原文是作「上帝是皇」(1) 解,可以想像當時說書人講到這裡,聽眾便懂得會心微笑(當然要讀到尾,才知上帝仍是否為皇。參4:22):本來記念「上帝是皇」的以利米勒,卻遇饑荒落難去到他鄉,摩押 - 一處土地肥沃卻是敬拜別神基抹(王上11:33) 的外邦,不是很大的諷刺嗎?其實以利米勒都是希望能逃荒去到一處物產豐盛之地,住下來有所發展吧!

經文繼續記錄下去:「他 的 妻 名 叫 拿 俄 米 、 他 兩 個 兒 子 、 一 個 名 叫 瑪 倫 、 一 個 名 叫 基 連 、 都 是 猶 大 伯 利 恆 的 以 法 他 人 、 他 們 到 了 摩 押 地 就 住 在 那 裡 。」拿俄米意為「甜」,瑪倫的意思是「弱者」,基連的意思是「憔悴」,他們是猶大的以法他人,一家從伯利恆步行到死海以北,用船渡過約但河再向南行,約要60到70公里(2),總算停下來慢慢適應新生活,不料這個家庭卻遇到極大的變遷!我們且慢慢細看一個普通的伯利恆家庭,一個普通的妻子拿俄米,累遇厄運卻能持守信仰中愛神愛人的精神,如何在人類歷史上延續上帝的使命。(待續)

(1)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
(2) 參考「聖經啓導本」,430頁,海天書樓1990年4月版。

Tuesday, 30 August 2016

讀路德記後感 (1:1-1:6) 之二  王健華、葉翠芬
1:1 [hb5] 當 士 師 秉 政 的 時 候 、 國 中 遭 遇 饑 荒 、 在 猶 大 伯 利 恆 有 一 個 人 帶 著 妻 子 和 兩 個 兒 子 往 摩 押 地 去 寄 居 .
[kjv] Now it came to pass in the days when the judges ruled, that there was a famine in the land. And a certain man of Bethlehemjudah went to sojourn in the country of Moab, he, and his wife, and his two sons.
1:2 [hb5] 這 人 名 叫 以 利 米 勒 、 他 的 妻 名 叫 拿 俄 米 、 他 兩 個 兒 子 、 一 個 名 叫 瑪 倫 、 一 個 名 叫 基 連 、 都 是 猶 大 伯 利 恆 的 以 法 他 人 、 他 們 到 了 摩 押 地 就 住 在 那 裡 。
[kjv] And the name of the man was Elimelech, and the name of his wife Naomi, and the name of his two sons Mahlon and Chilion, Ephrathites of Bethlehemjudah. And they came into the country of Moab, and continued there.
1:3 [hb5] 後 來 拿 俄 米 的 丈 夫 以 利 米 勒 死 了 、 剩 下 婦 人 和 他 兩 個 兒 子 。
[kjv] And Elimelech Naomi's husband died; and she was left, and her two sons.
1:4 [hb5] 這 兩 個 兒 子 娶 了 摩 押 女 子 為 妻 、 一 個 名 叫 俄 珥 巴 、 一 個 名 叫 路 得 、 在 那 裡 住 了 約 有 十 年 。
[kjv] And they took them wives of the women of Moab; the name of the one was Orpah, and the name of the other Ruth: and they dwelled there about ten years.
1:5 [hb5] 瑪 倫 和 基 連 二 人 也 死 了 、 剩 下 拿 俄 米 沒 有 丈 夫 、 也 沒 有 兒 子 。
[kjv] And Mahlon and Chilion died also both of them; and the woman was left of her two sons and her husband.
1:6 [hb5] 他 就 與 兩 個 兒 婦 起 身 要 從 摩 押 地 歸 回 、 因 為 他 在 摩 押 地 、 聽 見 耶 和 華 眷 顧 自 己 的 百 姓 、 賜 糧 食 與 他 們 。
[kjv] Then she arose with her daughters in law, that she might return from the country of Moab: for she had heard in the country of Moab how that the LORD had visited his people in giving them bread.
多謝各位讀者回應,我們會慢慢把路德記解說清楚,請耐心等候。另外,師母建議把引述的資料附上書目,一方面希望大家尊重知識產權,歷代的神學作者都是淡薄名利以微薄的收入為生,他們必須受到尊重﹔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大家可以跟住所引書目,自己去尋找更多的知識。我們只是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興趣去讀聖經,其他的責任就交給聖靈工作,讓衪去引導大家認識上帝,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
言歸正傳,未知大家昨天讀了六節聖經觀察到什麼?問了什麼問題?路得記罕有的以一位女性做聖經書卷的名字,這已經很值得我們去問,為什麼呢?而且她是外邦的摩押女子,敍述她一家的故事竟然可以流傳至今,究竟所述說是上帝的什麼事情呢?猶太人把此書列為宗教節期中誦讀的經卷,其他還有雅歌、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合共五書(1),它們比較短可以在集會中朗讀,路德記便是在五旬節讀的書卷。因此,我們若未能從原文中欣賞路得記的詞韻及用字,就會乏略了口傳聖經所述說的上帝奧蹟。
返到今日的經文,第一節是這樣記載的: 「當 士 師 秉 政 的 時 候 、 國 中 遭 遇 饑 荒 、 在 猶 大 伯 利 恆 有 一 個 人 帶 著 妻 子 和 兩 個 兒 子 往 摩 押 地 去 寄 居 .」我們要問 : 「士 師 秉 政 的 時 候」是怎樣的時候?由伯利恆往摩押地有幾遠(2)?摩押是什麼地方? 他們去寄居,用現代詞語,拿到身份證嗎?怎樣為生?
士師時期政局混亂民不聊生,只要看看士師記最後一句: 「那 時 以 色 列 中 沒 有 王 、 各 人 任 意 而 行 」(士21:22)便能想像以色列國的處境。他們多次背叛耶和華的教訓,受外族入侵,士師記六章就記錄了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田地糧產生畜牛羊驢也沒有留下。百利恆城原文意思為House of Bread(3),糧穀之城,現淪為饑荒之地,這個「猶大伯利恆的一個人」會怎樣理解在局勢中上帝的意思?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又是懷着什麼目的?(待續)
(1)參考「聖經啓導本」,427頁,海天書樓印,1990年4月版。
(2)David Atkinson, The Message of Ruth, in The Bible Speaks Today series, Inter-Varsity Press, England, 1983.

(3) 參考網上聖經,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lang/lexicon/lexicon.cfm…

Monday, 29 August 2016

讀路德記後感     王健華、葉翠芬

今次憑信心繼續去寫一卷舊約,都是多得李姊妹和太太翠芬的支持和鼓勵。李姊妹過去五年來都沒有間斷的替我在文章加上插圖,好放在社交媒體刋載出來,今次是她建議揀一卷舊約書卷去寫﹔而內子翠芬每天照顧我日常所需,出入醫院接受各種治療。最近我右手三隻手指關節微痛,簡單的按鍵仍能做到,但文章輸入則要靠太太幫忙,加上她讀神學時,無論希伯來文和研習某些舊約書卷成績都不錯,找她幫手就合適不過。李姊妹提議寫路德記,無獨有偶太太也曾深入研習過這卷書﹔因此我會如常用OIA的方法查閱路德記,而她就搜集多些資料豐富文章的內容,寫作旨為引起大家讀經靈修的習慣,因身體多病,做成我諸事不便,但我們會盡力而為,若有事不能每週五天刋載,敬請原諒。

好多時,我們都被路德記中波阿斯和路德的愛情,或路德和拿俄米的恩情所吸引,究境路德記是否只是講這些呢?開始之時,讓我們嘗試將路德記分成段落,方便了解書卷的脈絡:

一個伯利恒家庭遇饑荒遷居摩押 1:1 – 1:6
路德隨拿俄米返伯利恒 1:7 – 1:22
路德與波阿斯相遇 2:1 – 2:23
拿俄米安排締結姻緣 3:1 – 3:18
路德與波阿斯結婚生子 4:1 – 4: 17
大衛的家譜 4:18 – 4:22

接着,我們細心閱讀以下六節,看看那一個詞語和句子最能打動你心,
1:1 當 士 師 秉 政 的 時 候 、 國 中 遭 遇 饑 荒 、 在 猶 大 伯 利 恆 有 一 個 人 帶 著 妻 子 和 兩 個 兒 子 往 摩 押 地 去 寄 居 .
1:2 這 人 名 叫 以 利 米 勒 、 他 的 妻 名 叫 拿 俄 米 、 他 兩 個 兒 子 、 一 個 名 叫 瑪 倫 、 一 個 名 叫 基 連 、 都 是 猶 大 伯 利 恆 的 以 法 他 人 、 他 們 到 了 摩 押 地 就 住 在 那 裡 。
1:3 後 來 拿 俄 米 的 丈 夫 以 利 米 勒 死 了 、 剩 下 婦 人 和 他 兩 個 兒 子 。
1:4 這 兩 個 兒 子 娶 了 摩 押 女 子 為 妻 、 一 個 名 叫 俄 珥 巴 、 一 個 名 叫 路 得 、 在 那 裡 住 了 約 有 十 年 。
1:5 瑪 倫 和 基 連 二 人 也 死 了 、 剩 下 拿 俄 米 沒 有 丈 夫 、 也 沒 有 兒 子 。
1:6 他 就 與 兩 個 兒 婦 起 身 要 從 摩 押 地 歸 回 、 因 為 他 在 摩 押 地 、 聽 見 耶 和 華 眷 顧 自 己 的 百 姓 、 賜 糧 食 與 他 們 。
1:1 [kjv] Now it came to pass in the days when the judges ruled, that there was a famine in the land. And a certain man of Bethlehemjudah went to sojourn in the country of Moab, he, and his wife, and his two sons.
1:2 [kjv] And the name of the man was Elimelech, and the name of his wife Naomi, and the name of his two sons Mahlon and Chilion, Ephrathites of Bethlehemjudah. And they came into the country of Moab, and continued there.
1:3[kjv] And Elimelech Naomi's husband died; and she was left, and her two sons.
1:4[kjv] And they took them wives of the women of Moab; the name of the one was Orpah, and the name of the other Ruth: and they dwelled there about ten years.
1:5[kjv] And Mahlon and Chilion died also both of them; and the woman was left of her two sons and her husband.
1:6[kjv] Then she arose with her daughters in law, that she might return from the country of Moab: for she had heard in the country of Moab how that the LORD had visited his people in giving them bread.
細心讀過這六節後,又能否拿出紙筆寫下觀察,找出1 - 6節裡面互相對應的文句,嘗試說出路德記是描述關於上帝的什麼事?
(待續)

Thursday, 25 August 2016

約翰福音讀後 – 21:24 – 25   王健華牧師
21:24 [hb5] 為 這 些 事 作 見 證 、 並 且 記 載 這 些 事 的 、 就 是 這 門 徒 . 我 們 也 知 道 他 的 見 證 是 真 的 。
[kjv] This is the disciple which testifieth of these things, and wrote these things: and we know that his testimony is true.
21:25 [hb5] 耶 穌 所 行 的 事 、 還 有 許 多 、 若 是 一 一 的 都 寫 出 來 、 我 想 所 寫 的 書 、 就 是 世 界 也 容 不 下 了 。
[kjv] And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things which Jesus did, the which, if they should be written every one, I suppose that even the world itself could not contain the books that should be written. Amen.
能見證復活的主耶穌所言所行,已是福氣,能相信這些見證,福氣更大,因為生命在衪裡面,衪就是生命的糧。
來到約翰福音最後兩節的經文,第一節是這樣記錄的: 「為 這 些 事 作 見 證 、 並 且 記 載 這 些 事 的 、 就 是 這 門 徒 . 我 們 也 知 道 他 的 見 證 是 真 的 。」文中的「這門徒」就是約翰嗎?就是那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嗎?「我們」又是誰呢?怎麼他們是見證約翰所見所聞是真的呢?有神學家推說最後兩節是約翰的門徒加上去,是有別於20:30-31節的總結,也是約翰福音第二個總結,目的是要證明全書所見證的真確,也記錄了福音書成書的過程點滴。
最後一節指出: 「耶 穌 所 行 的 事 、 還 有 許 多 、 若 是 一 一 的 都 寫 出 來 、 我 想 所 寫 的 書 、 就 是 世 界 也 容 不 下 了 。」由此我們看到著書的作者對於所記錄的內容是有選擇過的,原因是耶穌所行的事多,能存留至今,不被年月所淘汰,相信也是最珍貴的吧!我們有幸能讀到第一代信徒的見證,不能視約翰福音之為一本書,而是要用禱告的心藉經文去親近神,沒有什麼比以下一節聖經更能代表我不遲勞苦地在太太的協助下寫作的原因:
「但 記 這 些 事 、 要 叫 你 們 信 耶 穌 是 基 督 、 是   神 的 兒 子 . 並 且 叫 你 們 信 了 他 、 就 可 以 因 他 的 名 得 生 命 。」(20:31)
盼望各位讀者在上帝的祝福下,生命碩果纍纍,常存盼望。(全書完)
通告: 不經不覺,用了兩年有多,終於完成「約翰福音讀後」,期間多謝鄺弟兄及太太Tracy的幫助,真是盡在不言中。明天暫停刊登,下週一再刋靈修文章,各位若有任何提議無任歡迎,願聖靈帶領這網上寫作事工,把福音傳得更廣更遠。阿們。

Wednesday, 24 August 2016

約翰福音讀後 – 21:21 – 23   王健華牧師

21:21 [hb5] 彼 得 看 見 他 、 就 問 耶 穌 說 、 主 阿 、 這 人 將 來 如 何 。
[kjv] Peter seeing him saith to Jesus, Lord, and what shall this man do?
21:22 [hb5] 耶 穌 對 他 說 、 我 若 要 他 等 到 我 來 的 時 候 、 與 你 何 干 . 你 跟 從 我 罷 。
[kjv] Jesus saith unto him, If I will that he tarry till I come, what is that to thee? follow thou me.
21:23 [hb5] 於 是 這 話 傳 在 弟 兄 中 間 、 說 那 門 徒 不 死 . 其 實 耶 穌 不 是 說 他 不 死 . 乃 是 說 我 若 要 他 等 到 我 來 的 時 候 、 與 你 何 干 。
[kjv] Then went this saying abroad among the brethren, that that disciple should not die: yet Jesus said not unto him, He shall not die; but, If I will that he tarry till I come, what is that to thee?


一傳十、十傳百、事情跟原先的意思總會有些偏差。


聖經是這樣記錄的: 「於 是 這 話 傳 在 弟 兄 中 間 、 說 那 門 徒 不 死 . 其 實 耶 穌 不 是 說 他 不 死 . 乃 是 說 我 若 要 他 等 到 我 來 的 時 候 、 與 你 何 干 。」上次談到彼得好奇問耶穌那所愛的門徒的將來,沒料到耶穌的一句話: 「我 若 要 他 等 到 我 來 的 時 候。」變為: 「那 門 徒 不 死」。敍述者再一次覆述耶穌的原意: 「乃 是 說 我 若 要 他 等 到 我 來 的 時 候 、 與 你 何 干。」說明沒有一個人在世可以不死,乃是要彼得認清楚,那所愛的門徒將來如何與他無關,他也不應逾越上帝的權柄。


值得留意是經文中提到「這 話 傳 在 弟 兄 中 間」,跟隨基督的群體已經稱為「弟兄」,這是自從耶穌復活後,第二次這樣稱呼門徒。第一次是在約20:17 : 「耶 穌 說 、 不 要 摸 我 . 因 我 還 沒 有 升 上 去 見 我 的 父 . 你 往 我 弟 兄 那 裡 去 、 告 訴 他 們 說 、 我 要 升 上 去 、 見 我 的 父 、 也 是 你 們 的 父 . 見 我 的   神 、 也 是 你 們 的   神 。」這裡,耶穌已經提升了門徒與聖父的關係為他們的父、他們的神﹔耶穌更稱他們為兄弟。藉着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跟從基督的便成為上帝家裡的人,分享同一個屬靈的家,家有家規,人又怎能干涉那全知又全能的上帝的意願?(待續)


祈禱:
大而可畏的上帝啊,祢的旨意深奧難明,我們若不依靠祢就沒有信心和愛心行過每一天。求主教導我們每天勤於學習聖經的真理,藉靈修祈禱親近主,並在生活上遵行主道,好叫我們更深認識主的旨意是何等的充滿智慧和憐憫。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Tuesday, 23 August 2016

約翰福音讀後 – 21:20 – 22   王健華牧師

21:20 [hb5] 彼 得 轉 過 來 、 看 見 耶 穌 所 愛 的 那 門 徒 跟 著 、 就 是 在 晚 飯 的 時 候 、 靠 著 耶 穌 胸 膛 、 說 、 主 阿 、 賣 你 的 是 誰 的 那 門 徒 。
[kjv] Then Peter, turning about, seeth the disciple whom Jesus loved following; which also leaned on his breast at supper, and said, Lord, which is he that betrayeth thee?
21:21 [hb5] 彼 得 看 見 他 、 就 問 耶 穌 說 、 主 阿 、 這 人 將 來 如 何 。
[kjv] Peter seeing him saith to Jesus, Lord, and what shall this man do?
21:22 [hb5] 耶 穌 對 他 說 、 我 若 要 他 等 到 我 來 的 時 候 、 與 你 何 干 . 你 跟 從 我 罷 。
[kjv] Jesus saith unto him, If I will that he tarry till I come, what is that to thee? follow thou me.


有誰不希望預知未來,只是上帝的旨意又豈能干涉。


聖經是這樣記錄的: 「彼 得 轉 過 來 、 看 見 耶 穌 所 愛 的 那 門 徒 跟 著 、 就 是 在 晚 飯 的 時 候 、 靠 著 耶 穌 胸 膛 、 說 、 主 阿 、 賣 你 的 是 誰 的 那 門 徒 。」同樣都是門徒,耶穌叫彼得「你 跟 從 我 罷」,至於那個耶穌所愛的門徒,耶穌無叫,他都跟着。經文在這裡引述過去一些片段去描述他是那一個,一方面我留意到第四福音的作者喜歡用這種描寫人物的手法,另一方面兩個處境都是耶穌告訴門徒一些預言,不同是那所愛的門徒關心耶穌,而彼得則關心他人。


經文繼續說下去: 「彼 得 看 見 他 、 就 問 耶 穌 說 、 主 阿 、 這 人 將 來 如 何 。耶 穌 對 他 說 、 我 若 要 他 等 到 我 來 的 時 候 、 與 你 何 干 . 你 跟 從 我 罷 。」為什麼彼得會好奇想知道那所愛的門徒的將來?是比較嗎?彼得和他的關係如何?為什麼這位門徒的名字沒有寫在約翰福音上?就是彼得也沒有提及他的名字?彼得邀請耶穌揭露未知的將來,適當嗎?

耶穌沒有迴避反問彼得說:「我 若 要 他 等 到 我 來 的 時 候 、 與 你 何 干 . 你 跟 從 我 罷 。」意指假若祂要那所愛的門徒留下直至祂再來,又關彼得什麼事呢!上帝對每個人也有祂的主意,我們何不專心做好上主交托給我們的使命,盡本份打那生命美好的仗,深信必有生命的獎賞存留給我們。(待續)


祈禱:
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生命的主宰,我們明白自己生命的微小,卻盼望能看到將來,求主施恩加給我們信心和毅力,常存盼望和愛心每天勤力工作,好叫我們在世得享生命之福,也學效那耶穌所愛的門徒,真心愛主,跟隨基督,實踐衪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上帝及愛人如己的教導,榮耀主名!奉主名求。阿們。


Monday, 22 August 2016

約翰福音讀後–21:18-19    王健華牧師

21:18 [hb5] 我 實 實 在 在 的 告 訴 你 、 你 年 少 的 時 候 、 自 己 束 上 帶 子 、 隨 意 往 來 、 但 年 老 的 時 候 、 你 要 伸 出 手 來 、 別 人 要 把 你 束 上 、 帶 你 到 不 願 意 去 的 地 方 。
[kjv] Verily, verily, I say unto thee, When thou wast young, thou girdedst thyself, and walkedst whither thou wouldest: but when thou shalt be old, thou shalt stretch forth thy hands, and another shall gird thee, and carry thee whither thou wouldest not.
21:19 [hb5] 耶 穌 說 這 話 、 是 指 著 彼 得 要 怎 樣 死 榮 耀   神 。 說了 這 話 、 就 對 他 說 、 你 跟 從 我 罷 。
[kjv] This spake he, signifying by what death he should glorify God. And when he had spoken this, he saith unto him, Follow me.


年少與年老雖是人生的不同階段,但生命的經歴,並且與上帝的關係是很不同。


聖經是這樣記錄的: 「我 實 實 在 在 的 告 訴 你 、 你 年 少 的 時 候 、 自 己 束 上 帶 子 、 隨 意 往 來 、 但 年 老 的 時 候 、 你 要 伸 出 手 來 、 別 人 要 把 你 束 上 、 帶 你 到 不 願 意 去 的 地 方 。」這裡耶穌清楚的對彼得作出一個預言,對比他往後生命的歴程:
1. 「年少」 對比 「年老」
2. 「自己束上帶子」 對比 「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
3. 「隨意往來」 對比 「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看似沒有提到什麼受苦的地方,但自由盡失,也沒有自主能力,更要去那不願意去的地方,有誰甘願把自身的自由,雙手奉上給他人?有誰願意去那不願意去的地方?但這既是出於基督耶穌的口中,彼得這世上最後歴程的預告,卻不是他終極的結局,因為他的死是死在永恒的上帝裡面。


經文繼續記錄下去: 「耶 穌 說 這 話 、 是 指 著 彼 得 要 怎 樣 死 榮 耀   神 。 說 了 這 話 、 就 對 他 說 、 你 跟 從 我 罷 。」原來彼得的死是要榮耀上帝,我們常有說什麼是死得好 (例如在睡夢中去世) ,什麼是死得不好(例如在極大痛苦中死去) ,聖經卻不談死得好與否,只談彼得要怎樣死去榮耀上帝。相傳彼得是倒掛十架而死,他忠心的事奉叫外邦人得聽福音之道(徒15:7) ,就大大榮耀了上帝。


最後,耶穌請彼得「你 跟 從 我 罷」,說於三次察問彼得是否愛衪之後,這不是說明耶穌重新接納他嗎?(待續)


祈禱:
全能永生的上帝啊!我們有限的生命,在祢裡面才得以完全。求主在我們年老力氣衰弱之時,仍常有家人和教友相伴,在疾病中得到醫治,在孤獨中得有同行者,在困難中得到援助。又求主施恩叫我們在一生的歲月裡,不忘每天事奉神,好叫我們與他人分享生命之福,榮神益人。奉主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