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8 February 2016

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希伯來書的受信人是一班從猶太教出來歸信了耶穌的信徒,為著這個原故,他們受到舊約的排斥和羅馬政府的壓逼,甚至遭受被放遂,失去親朋和財物的命運。他們一些人可能為此而萌生退意,想放棄信仰重回舊教,希伯來書便是在這樣困苦的背境下寫成的。

在整卷書信裡面,作者以耶穌和他新約的體系去和摩西和舊約體系去比較,讓他的讀者看到主耶穌的榮美和新約的體系的完全。好叫他們得著鼓勵,知道他們的犧牲不是徒然的。在比較完畢以後,在第十一章作者列出了他信心的英雄榜,包括了歷世歷代的信心偉人,從洪水前到洪水後,從洪水後到列祖時代,繼而到摩西出埃及過紅海,士師和先知的時代,一直到兩約中間。作者滑翔在這些信心偉人的英烈事蹟裡面,到了最後他的情緒被激揚起來,他在來11:39-40這樣說:
「這些人都是因信得著美好的証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好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

「更近」在希伯來書裡面是一個關鍵辭(a key term),都是用在主耶穌所設立的新約體系和舊約體系上(例如來7:22, 8:6(a), (b), (c), 9:11, 23, 10:1, 34等)。作者的意思是,在上帝的救贖裡面新約既是舊約的完全,那末,所有舊約和兩約中間的信徒們(其實按作者的信心英雄榜,可以一直追溯到洪水前的以諾和亞伯,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他們一直在等候上帝救恩來臨(特別是那些窮一生去等候彌賽亞和祂國度來臨的人),但卻在他們有生之年並沒有得著實現,只能在遠處望見和迎接(見來11:13-16)。所以上帝在他們身上的救贖還未得到完全(雖然他們已經透過舊約的體系與上帝建立了關係),因上帝要他們等候到新約和主耶穌的來臨,才與我們這些新約的信徒一起進入祂完美的救贖裡去。就如與上帝的生命得著完美的連結,那是要等到「真葡萄樹」— 耶穌的來臨,他們才可以與我們這些新約的信徒一同被接上,與我們一起展望上帝在我們身上最後和最完美的救贖,那便是我們在末日時身體的得贖,與主耶穌一起進入榮耀(見羅8:18-25)。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歌羅西書3:4)

對希伯來書的作者來說,我們這些新約的信徒是最幸福的一群,因為我們能夠目睹上帝救恩在主耶穌身上得著完全的成就,就如在去世前能夠目睹主耶穌降生的先知西面一樣(見路2:25-32)。在兩約中間的黑暗時期和舊約裡面的信徒,他們尚且這樣勇敢去相信,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已經得著上帝最後啟示的人呢?(見來1:1-2(a))。

這是希伯來昂的作者給予昔日那個希伯來信徒群體的信息,也是給我們今天這些信徒的信息。讓我們學校希伯來書十一章裡面那些信心英雄的模樣,暫時放開我們現今生命中的苦楚,一起翱翔在上帝奇妙,偉大而浩瀚的救恩裡面吧!

好了!到了這裡筆者實在應該擱筆了。我原意只是想幫那一位讀去澄清他的一些概念作為我對他的謝意。我本來以為很短的篇幅便足夠了,想不到越寫越長,竟然不能收筆,但願這是出於聖靈。(待續)

祈禱:全能又全知的上帝呀,求祢護佑我們,帶領我們,得能忠心履行聖經的教導,特別是葡萄樹的比喻,也求祢聽我們的祈禱,叫我們都能夠實踐主耶穌的聖範 - 就是祂犧牲的愛。奉主名求。阿們。

Thursday, 25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所以對筆者來說,至少在廣義上,「社會」與舊約裡面「上帝的子民」這個概念是一脈相承的,在意義上是相同的。事實上,從舊約到新約,上帝的子民只有一群,便是那一個以亞伯拉罕的信心為楷模的群體。當耶穌對撒該說:「今天救恩到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路19:9),祂所指的是撒該與亞伯拉罕在血源上的關係。那末,為什麼我們常常喜歡用「新約教會」這一個名堂呢?我們所要強調的是什麼呢?甚至有人自五旬節聖靈降臨那一天開始,以之為「教會時代」。箇中原因固然是因為上帝的子民在祂的救贖計劃上進入了新約時代。在這個階段,上帝的救恩和啟示得著突破性和完全的成就。另一個原因更是因為這是自洪水以來上帝的靈首次廣泛地和自由活潑地回到人的生命裡頭與他們同住(見創6:1-3, 徒2:1-4, 14-21,這也是約14-16章和使徒行傳的重要主題。

到這裡讓我稍為總結一下:
上帝子民
(i) 在舊約,便是指到信仰上帝,與祂立約的以色列民族和那些願意歸化猶太教進入以色列信仰體系的外邦人。
(ii) 在新約,便是指到藉著相信主耶穌而與祂這棵「真葡萄樹」在生命上接上了的群體,不論他們是外邦還是猶太人。基於他們在上帝救贖的過程上到了一個最決定性的特殊階段,所以被稱為「新約的教會」(literally, “The Assembly in the New Testament Era)。
基於這些人共同享有以亞伯拉罕為楷模的信心,所以被總稱為「亞伯拉罕的子孫」,但這與他們與「亞伯拉罕」在血源上的關係無關(見羅2章對什麼才是。真猶太人的闡釋)。 (待續)

祈禱:慈悲仁愛的上帝,求祢使我們認識不同的救恩階段,更能成為祢的真子民,並將葡萄樹比喻的屬靈真義,能在生活中活出來,至終可得永遠的生命。奉主名求。阿們。

Wednesday, 24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主耶穌在他「生命之糧」一段教訓裡面也這樣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人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6:53-54) 從屬靈的生命誕生出物質的生命,我們不要以此為不可能,這廣闊的物質世界不是從屬靈的上帝而來的嗎?(見創1:1-3又來11:3)。主耶穌的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和驚世駭俗的,因為祂等於告訴我們,當祂進到我們裡面成為我們生命的時候,祂不但要成為我們屬靈的生命,同時要成為我們不朽壞的物質生命(又參林前15:35-54)。

最後讓我討論一下「上帝的子民」,「教會」和「以色列民族」三方面的概念作為結束。從上帝救贖的歷史上去看,自祂應許亞伯拉罕世上萬族要因他得福和他要作多國之父的時候,「上帝子民」(The People of God)這個概念便已經出來,亞伯拉罕受呼召可以說是其根源或是基礎(見創12:1-4, 17:1-7又22:16-18)。創世記告訴我們,自人類被創造—直到洪水的審判,又到巴別塔的事故,一而再,再而三給我們看到人類表面上看似繁榮,實則卻是敗壞的文化,已經到了令祂感到絕望的階段。所以當祂呼召亞伯蘭(後來的亞伯拉罕)離開吾珥那敗壞的巴比倫文化的時候,祂的心意已經十分明顯,祂要重新建立一個屬於祂的群體,那便是「上帝的子民」,我們可以稱上帝在亞伯拉罕身上的呼召為祂「救贖的黎明」(The Dawn of God’s Salvation)。


可是,上帝的救贖是漸進的,所以當祂救恩的歷史進入到不同的階段時,又在其概念和意義上產生了不同的演進。

在舊約時代,「上帝的子民」無疑是指到祂稱為自己子民的以色列民族,並且那些願意歸化猶太教,進入色列到信仰體系的人(這方面我們已分析過)。到了新的時代,有另一個字出來,那就是今天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教會」。這個字在希臘文是ἐκκλησία (ekklēsia),這個字在原文,例如是經典希臘文(Classical Greek)或是當時慣常的用法,其意義便是「聚會」。不過,當這個字被用在新約的信徒上,這個字在其領域上擴張了,它的字義再不是著重在這個聚會的本身,而是在聚會的群體和他們的團契上。這十分有可能跟新約信徒們當時的生活模式有關,因為他們在當時基本上是每天聚會和共同生活,對當時的世代造成了極大的沖激(見徒2:43-47)。其實,在舊約以色列民族的社會裡何嘗不是這樣,按著摩西的律法,他們建立起一套比我們今天還要完善的社會制度,是一個很親密的社群。(待續)

祈禱:全能的上帝呀,求祢使我們真能成為祢的子民,有屬靈生命的內涵,以致能活出活潑有力的生命,並能學效主耶穌基督犧牲的精神,彼此相愛,藉聖靈的引導把教會的大家庭親密地連繫起來。奉主名求。阿們。

Tuesday, 23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當我說到我們是與主耶穌在生命聯合的時候,我們不要以為我們是在一些抽象和籠統的意義底下去與他聯合,因為祂告訴我們這種聯合同時包含了父上帝的團契和聖靈的內住(這一直是14:16-26裡面的主題)。聖靈是客觀存在的三位一體上帝中的第三位,祂在信徒生命裡頭的工作是真實和具體的,是每一個信徒都可以作見證的。保羅說:「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羅8:14),這句話何其真實。當我們疲乏的時候,祂加添力量給我們。當我們沮喪的時刻,祂叫我們喜樂和令我們重新振作。當我們迷失和感到困惑的時候,祂給我們新的方向和新的啟示。祂對我們唯一的要求便是我們跟隨祂的引導。有時我們偏行己路,面臨危機,祂便從旁提醒。在開始的時候,祂的聲音也許較為微少和很溫柔,但我們仍然硬著心或是渾然不覺的時候,祂的聲音會越來越清晰。這一切具體而微的經驗並不是用宗教心理學可以去完全解釋和抺殺的。

我有一些朋友是儒家的子弟,他們告訴我雖然孔夫子已不在世上,但他們與孔夫子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孔夫子仍然活在他們的心理。那末,我們與主耶穌在生命上的聯合也是這樣嗎?是因為我們就讀主耶穌的教訓,與祂精神相通,所以直到二千多年後的今日,祂仍然活在我們的心裡嗎?

其實,主耶穌藉著他的靈住在我們心裡是客觀而真實的,我們甚致可以感覺到祂對我們的感情。而且,這不是一兩個人的經驗而是歷代所有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的經驗(不管他們是「感性派」還是「強硬理性派」),孔夫子的精神長存和主耶穌活在我們中間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保羅在羅8:10-11裡面這樣說:「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保羅的意思是,我們那一個物質的軀體雖然因著我們肉體中的罪性而逐漸衰殘,但在我們裡面那個屬靈的生命因著內住在其中的聖靈而一天比一天更新,直到有一天,聖靈的生命力會戰勝我們肉身上死亡的權勢,叫我們那物質的身體復活,正如兩千年前主耶穌從死裡復活時一樣。保羅在這樣所說的絕對不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復活(在猶太人的宗教文化,「復活」永遠都是指到物質身體的復活) 。(待續)

祈禱:
慈愛的天父,願祢復活的靈住在我們心裡,時刻覺察聖靈的引導,把生命交托在主手中,好叫我們得着屬天的平安,得着力量,奔走世程。奉主名求。阿們。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不用各人教導自己的鄉鄰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上帝…我要寬恕他們的不義,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耶31:33-34

這些話原來不都是上帝對以色列民族說的嗎?另一方面,這些話的重點是完全放在「約」的體系上,新約運作的體系和原則跟前約有何不同(而不是放在「誰是受約者?」這個問題上)。換句話說,舊約的體系確是為新約的體系所取締了。是以,希伯來書的作者在來8章裡面,在他引用過耶31:33-34這一段經文之後又補上一句:

「既說新約,就以前約為舊了。但那漸舊漸衰的,就必快歸無有了。」(見來8:10-13,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舊約」和「新約」命名的來由)。

在弄清楚這些些經文的思維和背景以後,我們可以看得出的十五章裡面「真葡萄樹」的比喻和羅9-11章裡面的主題在本質上是很不同的。前者是從舊約到新約在體系上的演進。特別是人要透過什麼渠道才可以得著生命和能力去履行上帝賜給祂子民的使命(那便是藉著與主耶穌的生命連上)。而後者呢?卻是關於以色列民族在上帝救贖計劃裡面的地位和終極命運。再仔細一點去分析,羅11章裡面的「橄欖樹」,是從救恩傳遞的歷史角度去「塑造」的,有以色列民族的族長們(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為「她」的根,是一個信仰上的群體,枝子被折下來還是被接上去是在於他們有沒有「信」,而「真葡萄樹」卻是一個在生命上相連的群體,也就是我們都是接在「祂」身上的枝子。我們所以稱為「亞伯拉罕的子孫」是因為我們有他的「信」(所以同樣是一個信仰的群體),而不是因為我們被接到亞伯拉罕的生命裡去,若說我們與他的生命相連,那是因為我們與他一同是連在主耶穌這一株「真葡萄樹」上的枝子的原故。其實,羅11章裡面的那株「橄欖樹」已經再也不是舊約時代的以色列民族,是一株已經演進了的「橄欖樹」,除了根仍然是原來的根以外,是一株舊枝子和野橄欖枝子混雜的橄欖樹,也 就是新約的教會。(待續)

祈禱:全能的上帝呀,祢應許我們,作我們的父我們作祢的兒女,求祢保守我們,除了明白葡萄樹的比喻,還能有信心實踐寳貴的信仰,至終可得永遠的生命。奉主名求。阿們。

Monday, 22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我們常常說在新約時代,上帝的救恩是普世性的,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在舊約時代,上帝的救恩同樣是普世性的,因為人若要在上帝的救恩上有份,可以歸化猶太教(舊約裡面的路得和乃縵便是好例子)耶穌在太23:15對法利賽人這樣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和文士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海洋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這正好反映出在主耶穌時代猶太教對外邦的宣教活動。

但在新約底下,人若要在上帝的救恩上有份,不管是外邦人還是猶太人,都必須與這「真葡萄樹」主耶穌接上,而不是回到那舊有的葡萄樹。用我們一直以來的說法,藉著聖靈的內住,我們可以直接進入父與子的團契,從這「真葡萄樹」,得著生命和能力(見羅8:9-10,注意在經文中,「上帝的靈」和「基督的靈」是可以互換的)

反過來說,假若上帝舊有的子民 以色列族,他們不願意悔改進入這「新葡萄樹」的團契裡去,他們會被剪除(最少是暫時的),直到他們回頭才會重新被接上(這便是保羅在羅11:23裡面的意思)。所以,保羅在羅9-11章的關注便是他的同胞 以色列民族的終極命運,他們會否因為長期拒絕「真葡萄樹」而整個民族永遠被排除於上帝國和祂的恩典之外。若是這樣便很悲哀了,因為他們好像成為了上帝的一隻棋子,是祂救贖計劃中過渡時期的工具,至終卻被遺棄,在祂的恩典上無份。保羅在羅11:25-26的結論是 以色列民族會有一個屬靈的大復興,他們終必藉著悔改而重新被接上這株「真葡萄樹」(或是「橄欖樹」)。這樣,外邦的信徒們不應對他的同胞有所輕視和這樣錯誤的看法,更不用說他們的復興會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大的祝福(11:15),這原是保羅對他同胞的情懷和為他們激發起的義憤。

所以當我們把這些經文放在一起去看的時候要分辨得很清楚。當保羅在羅9-11章裡面說到上帝跟以色列民族所立的約沒有被廢棄的時候,他所指的並不是舊約的體系和功能方面(好像以色列民族進入了新約時代卻仍然可以停留在舊約的體系裡面而不用出來一樣)。他所指的是上帝對以色列民族那不離不棄的委身和愛。雖然以色列民族失約,祂卻不失約,不會永遠放棄他們,至終還是將他們帶回來進入祂的新約裡面。(待續)

祈禱:
慈悲的上帝呀,祢永恒不變的愛從創世至今一直在人類歷史中見證出來,但人類卻常常忘記祢的恩典,離開祢的真道。求主教我們悔改歸回三位一體上帝的懷抱裡,使生命得結果子,把福音廣傳開去。奉主名求。阿們。


Thursday, 18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寫到這裡,筆者腦海中暮然間響起了主耶穌的聲音:「我是真葡萄樹,你們是枝子」。霎那間,我深深地體會到上帝救贖計劃裡面,祂啟示的偉大和奇妙。上帝在祂子民身上的心意,和要透過他們去拯救世界的救贖計劃完全地凝聚在一個以色列人的身上 — 便是那道成肉身的耶穌,祂才是真的以色列(也就是那一株最彼和最完美的葡萄樹)。祂毫無保留地順服在上帝面前,完美地執行了上帝在祂身上的旨意,成為了世上的光,讓世人從祂身上可以看到上帝的榮耀(見約1:14-18, 4:32-34, 來10:5-9, 約8:12)。最重要的是,這世上的人一旦與祂「接上」了,便可從祂那裡得著生命,開花結果(見下文的分析)。祂不是我們從前在上帝子民身上所看到的那株輭弱的葡萄樹,而是那株充滿了生命力的葡萄樹,叫人可以從祂那裡得著生命和能力。到了這裡,筆者對上帝在祂救贖計劃上的啟示體驗得越發真切。就如以賽亞書四十二章到五十三章裡面四首的「僕人之歌」一樣(分別是賽42:1-4, 49:1-6, 50:4-9和52:13-53:12),這四首本來是指著在外邦人中間的以色列民族而說的詩歌都一一地凝聚和實現在主耶穌的身上,因為祂才是那最後和最完美的以色列,是那一位真正要成就上帝救恩的「受苦之僕」(“The Suffering Servant”)。雖然也許,這些詩歌都曾經在以色列民族身上得過局部的應驗和成就。

經過了冗長的一席話後,讓我在這裡作一總結和再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

舊約和新約是上帝救贖計劃裡面的兩個階段,並不是相衝的,反過來說,新約是舊約的成全。「葡萄樹」的啟示便是最好的例子,因為上帝並沒有將「葡萄樹」這個計劃了反倒讓這個計劃完美地成就在主耶穌的身上,讓主耶穌成為了那最完美的「真葡萄樹」(又參太5:17-19, 路24:25-27)。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當新約來臨的時候,舊約便為新約所取締(見來8:10-13)。但這並不是說「她們」是互相衝突的,好像在說上帝在祂的舊約犯了錯誤,所以馬上亡羊補牢去弄一個新約出來加以改正。從舊約的體系到新約的體系就好像我們從嬰孩到成人的成長一樣,其中沒有一個階段是多餘的。

約翰福音十五章「真葡萄樹」的比喻所帶給我的啟示,是從舊約到新約在其中體系上的演進,特別是在上帝救恩的運作那一方面。這與新約聖經的另一卷書—希伯來書的主題是一樣的(見來8:10-13)。

祈禱:
天父上帝,祢的名是當受頌揚的!救恩藉耶穌基督降臨人間,使我們從罪中得釋放,與父上帝的關係得以修和,我們讚美祢!求主叫我們在信仰路上不斷成長,加添我們信心,聽道且能行道,把盼望建基於救主耶穌基督身上。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我們同在。阿們。

Wednesday, 17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便是,大凡一樣優秀和具有高度功能性的器皿,一旦到了變壞的時候,必然會變得十分可怕,它的功能會從極正面變成為極負面,人在原子能(Atomic Energy)上的運用,便是很好的例子。另一個最好的例子顯然是上帝所創造的人類。「人」本是上帝創造中唯一祂自己的形像而被造的受造物,「人」具有在宇宙萬物中代表上帝去統管萬有的尊貴身份,更具有認識上帝和與祂相愛的功能,可是一經墮落後便失去了「他」原有的榮耀「他」正面的功能,甚至導致萬物同受咒詛和墮落的命運(見創1-3章, 來2:5-8, 又參羅8:19-23)。最悲哀的還不只此,最大的悲劇是乃是「人」竟然從唯一有上帝形像的受造物變成為最詭詐的受造之物(見耶17:9)。

在上帝的選民 — 以色列民族身上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可以從「她」的身上同時看到了上帝的榮耀(當「她」順服在上帝之下去發揮「她」正面的功能的時候),亦可以看到「她」離開上帝時所陷入的罪性。在約翰福音裡面,當上帝的子民從一個蒙祂眷愛的地位墮落到一個與祂為仇,並且將祂的獨生子加以殺害的光景的時候,這便充份顯示出人至深的罪性,展示出人對那一切美善的源頭 — 上帝的憎恨和對祂的叛逆。誠然對約翰福音的作者來說,又有什麼比這更恰當?用這一個因為自己的罪而拒絕了彌賽亞,還將祂釘在十字架上的以色列民族去代表世上的罪惡群體呢?難道去用那些本來不認識上帝,無知的外邦人嗎?正如我們在上面所說的,上帝的選民所帶給這個世界的啟示本來便是兩極化的。(筆者按:主耶穌其實並不是單單受到一少撮猶太人的極權分子拒絕,而是在被釘上十字架前便已經受到了整個以色列的拒絕,在這方面可以參閱太11:20-24, 約11:53-54, 12:35-41等經文)。

祈禱:
天父上帝,祢是美善的源頭,我們的生命必須繫連於祢才能榮耀上帝。求祢教我們時刻監察內心悖逆的罪,不以惡報惡,倒效法耶穌基督,甘願犧牲在十字架上,成為世人的拯救,以真光普照人間。奉主名求。阿們。

Tuesday, 16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這樣,約翰福音的作者既非「反猶太主義者」,他為何這樣漫不經心地稱耶穌的敵人為「猶太人」呢?(見約5:10-18, 8:42-59, 9:13-34, 10:22-39, 18:14-16,曾經有不少的人確是這樣去批評他)。與羅11章裡面的話去比較,保羅的話要隱晦得多,在那裡保羅說:「若有幾根枝子被拆下來…」(17節),試問在第一世紀因拒絕彌賽亞而被剪除的猶太人又何只幾根呢?約翰福音的作者所要強調的其實是這些猶太人背後所代表的,人那種與上帝為仇的至深的罪性,這些罪性甚至不是源於撒但(見約8:42-44)。

在上帝呼召以色列民族之初,從正面去看,祂原是要祂自己的子民成為世界的光,好叫這世上的各民各族從他們身上看見上帝的耀榮,藉以認識祂(見賽60:1-3, 62:1-2)。可是,假若以色列民族離棄了祂,他們便會在萬國之中成為了反面的教材,讓世人看到上帝在他們罪性上的審判(見申4:5-8, 28:1-46和29:11-28,特別是29:24-28)。所以,上帝的選民在人類歷史上的見證可說是兩極化的。一方面他們是優秀的,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的榮耀。在人類的文化裡頭,猶太人的貢獻是無庸致疑的,他們具有最好的音樂家,科學家,文學家,詩人和哲學家等等。從上帝救贖的歷史上去看,救恩也是從他們而出,以他們為根基(見約4:21-22, 羅9:4-5, 11:11-18, 弗2:19-20)。事實上,筆者作為一個數學工作者,在一生中便遇見過不少令筆者心醉的猶太數學家。但從另一方面去看,他們亦同時展示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他們是那樣優秀,蒙上帝眷愛並享有特權的一群,但他們卻一次又一次地背棄上帝,他們的社會充塞著不義,殺害上帝的先知,最後還把彌賽亞也推上了十字架(見徒7:51-53, 摩5:7-15, 21-24)。正如我們從前已經說過的,他們最可怕的地方便是,他們不單拒絕了上帝的啟示,對上帝的話掩耳不聽,他們甚致將上帝啟示和祂的話的源頭握殺了,就好像昔日他們摀著耳朵,齊心將司提反推到城外用石頭打死的時候一樣(徒7:54-60)。

祈禱:
恩慈的主,懇求祢監察我們的內心,若有黑暗求祢光照,若有頑梗求祢修剪,若未曾拒絕魔鬼試探求祢寬恕。求祢幫助我們每天得見上帝的榮光,不怕受苦,每天行在光明中。奉主名求。阿們。

Monday, 15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可是這樣一來,我在約十五章裡面對「葡萄樹」的分析便好像有點反猶太主義了(Anti-Semitism),因為我好像在暗示舊約已為上帝所廢棄,猶太人已再不是那「葡萄樹」,甚至在說,猶太人已為上帝所揚棄,而不是祂子民一樣。

在這裡讓我先行澄清一下,筆者絕對不是「反猶太主義」(not Anti-Semitism),約翰福音的作者更不是(雖然一直以來,有很多極端的聖經學者真的是這樣去批評他)。我只需要舉兩個例子便足夠了。

頭一個例是在約4:19-24,第二個例是在約10:16。4:19-24是主耶穌跟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在22節裡面他很清楚地將以色列民族跟撒瑪利亞人作出比較,並且宣稱猶太人才是上帝救贖的根源。至於10:16是關於主耶穌羊圈的比喻,在16節主耶穌這樣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牠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主耶穌在這裡的意思便是說到有一天外邦人要歸祂,進入以色列的羊圈成為一體。將這羊圈的比喻稍為推薦。若有原來在圈中的羊流失到外面,便是那些在「葡萄樹」和「橄欖樹」兩個比喻中被剪除的枝子了。當上帝原來的子民,離開祂,繼而拒絕了彌賽亞的時候,他也就失去了作為枝子,也就是作為上帝選民的資格(這是他們被除的原因)。主耶穌的話很清楚,祂並未有為父上帝另築羊圈,祂不過將外面的羊兒帶回這原來的羊圈裡去。同樣,在約十五章裡面,嚴格來說,上帝並沒有在舊的葡萄樹以外去另植一株新葡萄樹(但參太3:8-10),不過我們看到這株葡萄樹在生命的本質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回到主耶穌在10:16裡面的比喻,若用保羅在羅11:17-23裡面的話去說,這些被主耶穌帶回羊圈的「外邦羊」便是那些接在「橄欖樹」上的枝子。應當注意的是,保羅在這裡用「橄欖樹」而非更常用的「葡萄樹」去象徵以色列民族,他顯然是聯想起耶11:16-17一段經文,這段經文與保羅在羅11:17-23裡面的圖畫非常接近。另一方面,「橄欖樹」在聖經裡面的形象也常常是遠為正面的(例如詩52:8, 亞4:11-14又耶11:16)。正如我們在第十五章的分析裡面已經說過的,葡萄樹在其形象上卻往往是被用在負面的情況上(試將耶2:21去和詩52:8作一比較)。保羅在羅十一章裡面所強調的既是以色列子民正面的功能,他採用「橄欖樹」去象徵猶太人便一點也不難理解了。但主耶穌在約十五章裡面所要讓我們看到的卻是這一株輭弱的葡萄樹的蛻變,結果成為了充滿生命力的葡萄樹。(待續)
祈禱:
恩慈的主,祢的大愛普及萬民,拯救世人不願一人淪亡。求祢教我們得在信仰中茁壯成長,放開心中一切無益的依靠,專心仰賴主,順服主的旨意,好叫我們得享從上主而來的福氣和恩典。奉主名求。阿們。

Sunday, 14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第十五章後記   鄺英銓

筆者並沒有在每一章都寫上一篇後記,除了有感而發以外,但這一回卻是為著一位讀者的意見而回話。在聖誕回港的時候,王師母將一位讀者的意見告訴我,令我很受鼓勵,事實上筆者是一個「電腦盲」(computer illiterate),所以雖然受到了王牧師熱誠的邀請,讓我在這事奉上有份,我卻絕少到網上去看,更不用說去讀自己的文章。現在知道有人這樣認真去閱讀,心中一時間瀰漫著感激的情緒。另一方面筆者也察覺到自己的疏忽,主要便是當我在分析這些經文的時候,我常常只是集中在經文的本身(the original text)而沒有太多顧慮到其他相關的神學問題(related theological issues),這很容易引起了一些在概念上的混淆,甚至是誤導了讀者。

在這裡,這位讀者引用了保羅在羅馬書十一章裡面有關以色列民族在上帝救贖計劃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終極命運。我想這位讀者所關注兩方面的:
(i) 以色列民族在上帝的救贖計劃裡面仍然是站在一個獨特的地位上,因為他們是福音的根,並且在將來與外邦信徒在命運上仍然是緊緊相連的(見下一點)。
(ii) 上帝與他們所立的約並沒有被廢棄,他們雖然現在拒絕了這位耶穌—他們的彌賽亞,但有一天他們會全民悔改得著屬靈的復興,而且他們的回歸會為外邦的信徒們帶來極大的祝福(見羅11:11-29)。

現在讓筆者按自己的領受去分享一下。對筆者來說,羅11:11-29裡面的教訓跟約15章裡面葡萄樹的比喻其實是站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前者所論到的是以色列民族在上帝救贖計劃上的地位,特別是指著他們所承擔的職分和他們的終極命運。而後者呢?卻是關於從舊約到新約,因為主耶穌的來臨,在其體系上的演進(the evolution in their systems),就如舊約裡面整個獻祭系統因著主耶穌將自己獻上為祭,已經完全被取締,但這並不意味上帝放棄了祂與以色列民族所立的約,因為祂的愛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見來10:1-18, 羅11:28-29)。事實上,即或主耶穌成為了那「真葡萄樹」(如筆者所言),這也是跟以色列民族那「葡萄樹」的身份是沒有衝突的(請繼續見筆者後面的分析)。

在保羅芸芸的書信中有兩卷很特別的書信,便是以弗所書和羅馬書。前者是作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他為到外邦人在上帝永世計劃中的地位去辯護。對他來說,在創世以先,外邦信徒便已經在上帝救贖計劃裡面被預定為與猶太信徒們同為祂的後嗣(弗3:1-8)。但我們卻較少留意到保羅在羅馬書裡面對他同胞的情懷(例如羅9:1-5)。也許在他的宣教經驗上他察覺到外邦信徒們對他自己同胞慢慢產生了敵視,為了避免外邦信徒在福音事工上對自己同胞的揚棄,他為自己同胞在上帝計劃中的地位去辯護(見羅9-11章),正如他在以弗所書裡面為到外邦信徒的地位去辯護一樣。更重要的是,猶太人的屬靈命運與外邦入的屬靈命運其實是息息相關的(見羅11:11-12,15)。(待續)

祈禱:
慈悲仁愛的天呀,祢孜孜不倦地藉聖子教導我們,特別是葡萄園的比喩,教我們要連繫於上帝,主啊求祢護佑我們,不單只在頭腦上認識,而是在禱告,讀經,行道上用心去做,好叫我們多結果子。奉主名求。阿們。

Thursday, 11 February 2016

約翰福音讀後 16:17-16:19    王健華牧師

16:17   [hb5]   
            [kjv]     Then said some of his disciples among themselves, What is this that he saith unto us, A little while, and ye shall not see me: and again, a little while, and ye shall see me: and, Because I go to the Father?
16:18   [hb5]
            [kjv]     They said therefore, What is this that he saith, A little while? we cannot tell what he saith.
16:19   [hb5]   
            [kjv]     Now Jesus knew that they were desirous to ask him, and said unto them, Do ye enquire among yourselves of that I said, A little while, and ye shall not see me: and again, a little while, and ye shall see me?

記住,我們現在的分段,是分數段,其實經文是一整體的。就比如今日的經文,看似毫不相關,其實它們是一整體的。

經文是這樣記錄的:「有 。」我們看到,不單我們不知是什麼意思,連門徒都不明白耶穌所說的話!他們問了二條問題,以澄清耶穌所說的話,但他們沒有即時找到答案,所以我們要有等候的心,專心耹聽上帝的答覆。更要多去問,方能明白清楚經文的意思。

奇怪是耶穌的反應:「耶 。」耶穌未有立刻向門徒詳細解釋,卻是重覆說多一遍:「等 .」為什麼呢?為什麼要重覆去講?今次門徒的反應,比起16:5節:「現 。」有什麼分別?引發聽者去思巧,對他們有什麼好處?我們又有沒有耶穌的心腸: 受苦時刻快到,卻仍耐心教導門徒屬天的道理?(待續)

祈禱:

恩慈的主,祢派聖子耶穌基督洗淨我們的罪,救贖我們,藉此救恩,我們得享永生。求主給我們有耶穌基督受苦的心志,無論身處何種險境仍專心傳揚福音,開拓天國的國度。奉主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