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之旅靈程日誌 - 生命現况之反思之二:我是誰?
意猶未盡,仍想繼續談恩賜這課題。
在我的案頭,仍放着一本由McFadyen 寫的The Call to Personhood,是迄今為止我所閱讀最難懂的一本書。我已看了第三次,還沒法看懂它。我相信這不是語文問題,艱難之處在於作者用了很艱深難懂的概念,例如用三一論、in the image of God,以解析何謂一個人(Personhood) 。這本書是將作者的博士論文延伸而寫成一本跨學科(cross disciplines)的書,嘗試結合心理學和神學而建構的人觀,所以極其深澀難懂。
為甚麼我會引這本書呢?因為它嘗試從人的關係去建構一個人觀,而這人觀甚有啓發性,故此我想過用他的論點去寫我論文的一個章節。或試就我所了解他的論點,舉以下一例作為說明:許多人是通過與王牧師的牧養關係而認識他。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所認識的王牧師,撇除一切的牧養關係(這就等於他的講道、教導、牧養輔導等等恩賜都沒有了),你又認識他幾多呢?這個例子正好反映我對他論點的了解,但另一方面也好作我們的反省,特別是今日的課題 - 我是誰。這就好比facebook常常問你:你是否在facebook以外認識這位朋友?請確認。不知你會怎樣?我就常常在這裡會停下來,想想白己是否真的認識他/她。其實當撇除我這些恩賜,你認識我嗎?我又是誰呢?
特別當我患上MSA這病之後,所有(或者是大部份)的能力恩賜都沒有了,我還是王健華嗎?這就好比我去了多倫多五年,乘飛機回來,你們去機場接我,你期待一位怎樣的王牧師呢?(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