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9 September 2015

約翰福音讀後–12:11-12:13

12:11 [hb5] 因 有 好 些 猶 太 人 、 為 拉 撒 路 的 緣 故 、 回 去 信 了 耶 穌 。
[kjv] Because that by reason of him many of the Jews went away, and believed on Jesus.
12:12 [hb5] 第 二 天 有 許 多 上 來 過 節 的 人 、 聽 見 耶 穌 將 到 耶 路 撒 冷 、
[kjv] On the next day much people that were come to the feast, when they heard that Jesus was coming to Jerusalem,
12:13 [hb5] 就 拿 著 棕 樹 枝 、 出 去 迎 接 他 、 喊 著 說 、 和 散 那 、 奉 主 名 來 的 以 色 列 王 、 是 應 當 稱 頌 的 。
[kjv] Took branches of palm trees, and went forth to meet him, and cried, Hosanna: Blessed is the King of Israel that cometh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這裏提到有部份的猶太人,因拉撒路的緣故,進而信了耶穌。這就提供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反省我們為什麼信耶穌。

聖經是這樣記錄的:「 因 有 好 些 猶 太 人 、 為 拉 撒 路 的 緣 故 、 回 去 信 了 耶 穌」。我甚有興趣知道猶太人為什會信耶穌?因為猶太人的信仰進路是期盼神蹟,實不容易去信耶穌!但這裏提到因拉撒路的緣故,回去就信了耶穌。所以,我更有興趣去知道箇中一切。

聖經繼續記錄下去:「第 二 天 有 許 多 上 來 過 節 的 人 、 聽 見 耶 穌 將 到 耶 路 撒 冷 、就 拿 著 棕 樹 枝 、 出 去 迎 接 他 、 喊 著 說 、 和 散 那 、 奉 主 名 來 的 以 色 列 王 、 是 應 當 稱 頌 的 。」經文記載有許多上去過節應要的猶太人(我覺得問是什麼節期),在聽到耶穌要來,就出
去迎接祂,他們喊着說的話和揮舞棕樹枝,他們的行動在表達兩樣事:
1. 祂是以色列的王,
2. 祂是奉主名而來。

在眾位歡迎耶穌的猶太人的眼中,耶穌就是奉主名而來的以色列之王。(待續)

Tuesday, 8 September 2015

教牧書信讀後之二      王葉翠芬

提摩太後書2:16-2:18

2:16 [hb5] 但 要 遠 避 世 俗 的 虛 談 . 因 為 這 等 人 必 進 到 更 不 敬 虔 的 地 步 .
[kjv] But shun profane and vain babblings: for they will increase unto more ungodliness.
2:17 [hb5] 他 們 的 話 如 同 毒 瘡 、 越 爛 越 大 . 其 中 有 許 米 乃 和 腓 理 徒 .
[kjv] And their word will eat as doth a canker: of whom is Hymenaeus and Philetus;
2:18 [hb5] 他 們 偏 離 了 真 道 、 說 復 活 的 事 已 過 、 就 敗 壞 好 些 人 的 信 心 。
[kjv] Who concerning the truth have erred, saying that the resurrection is past already; and overthrow the faith of some.

我曾經住過英國和加拿大,發覺外國人都不約而同地愛在飲品上消費,中國人卻多花錢在食品上。心中常有疑問,為什麼有此分別?久而久之,我發覺外國人坐在咖啡室,酒吧或英式的Pub,最愛就是說話。他們一方面是與友人聚舊,另一方面是藉交談作思考上的交流,一路傾一路擴闊思路。這種一杯在手談過不休的日常社交,不知是否西方文化特色?這又是否源於希臘文化?實有待查究!

藉傾談去動腦筋的思巧模式,若流於虛談不實踐,就會像今日的經文所言,使人「進 到 更 不 敬 虔 的 地 步」,為此我們「要 遠 避 世 俗 的 虛 談」。這種虛談尤如壞疽性的潰瘍(2:17 -毒 瘡canker),因缺乏血液循環造成身體組織壞死和腐爛的症狀。信徒的生命一如這種「無血到」,便會壞死,那麼信仰生命如何能做到「血液循環」良好?如何能使生命活潑和有動力?相信這跟聽道與行道悉悉相關,你又以為如何?

經文繼續說:「他 們 偏 離 了 真 道 、 說 復 活 的 事 已 過 、 就 敗 壞 好 些 人 的 信 心 。」保羅曾經指出「基 督 若 沒 有 復 活 、 你 們 的 信 便 是 徒 然 . 你 們 仍 在 罪 裡 」(林前15:17) ,耶穌所做其中一個神蹟,就是使拉撒路復活(詳見約翰福音11章) ,及後耶穌也從死復活(約21:14),也命門徒為此作見證,好叫世人得永生的生命。如今許米乃和腓理徒說復活的事已過,無疑是叛道離經,敗壞人心!(待續)

Monday, 7 September 2015

約翰福音讀後–12:8-12:10

12:8 [hb5] 因 為 常 有 窮 人 和 你 們 同 在 . 只 是 你 們 不 常 有 我 。
[kjv] For the poor always ye have with you; but me ye have not always.
12:9 [hb5] 有 許 多 猶 太 人 知 道 耶 穌 在 那 裡 、 就 來 了 、 不 但 是 為 耶 穌 的 緣 故 、 也 是 要 看 他 從 死 裡 所 復 活 的 拉 撒 路 。
[kjv] Much people of the Jews therefore knew that he was there: and they came not for Jesus' sake only, but that they might see Lazarus also, whom he had raised from the dead.
12:10 [hb5] 但 祭 司 長 商 議 連 拉 撒 路 也 要 殺 了 .
[kjv] But the chief priests consulted that they might put Lazarus also to death;

我要再提提大家,12:8是與之前的經文很有關係的,本屬於上一段,只是我們因篇幅的關係,才將這節留待今日解釋罷了。

聖經一開始,就說:「因 為 常 有 窮 人 和 你 們 同 在 . 只 是 你 們 不 常 有 我 。」這節理應解答上週,猶大問:「香 膏 為 甚 麼 不 賣 三 十 兩 銀 子 賙 濟 窮 人」。這裏耶穌所感嘆的是:「因 為 常 有 窮 人 和 你 們 同 在 . 只 是 你 們 不 常 有 我 。」可見有機會與主耶穌同在是甚難得的,所以其他事情也是次要了!你以為如何?你又有何建議增加我們與上主相遇的機會?

聖經繼續記錄下去:「有 許 多 猶 太 人 知 道 耶 穌 在 那 裡 、 就 來 了 、 不 但 是 為 耶 穌 的 緣 故 、 也 是 要 看 他 從 死 裡 所 復 活 的 拉 撒 路 。」猶太人到那裏,不單想見見耶穌,也是要見一見從死裡復活的拉撒路,其實,不只是猶太人,我都想見見死而復生的拉撒路,作近距離觀察,看看復生後的他是什麼樣子!可惜議會決定:「連 拉 撒 路 也 要 殺 了」!不單只耶穌要代國家死(約翰福音11:51),連拉撒路也要死!(待續)

Friday, 4 September 2015

約翰福音讀後–12:4-12:7

12:4 [hb5] 有 一 個 門 徒 、 就 是 那 將 要 賣 耶 穌 的 加 略 人 猶 大 、
[kjv] Then saith one of his disciples, Judas Iscariot, Simon's son, which should betray him,
12:5 [hb5] 說 、 這 香 膏 為 甚 麼 不 賣 三 十 兩 銀 子 賙 濟 窮 人 」
[kjv] Why was not this ointment sold for three hundred pence, and given to the poor?
12:6 [hb5] 他 說 這 話 、 並 不 是 掛 念 窮 人 、 乃 因 他 是 個 賊 、 又 帶 著 錢 囊 、 常 取 其 中 所 存 的 。
[kjv] This he said, not that he cared for the poor; but because he was a thief, and had the bag, and bare what was put therein.
12:7 [hb5] 耶 穌 說 、 由 他 罷 、 他 是 為 我 安 葬 之 日 存 留 的 。
[kjv] Then said Jesus, Let her alone: against the day of my burying hath she kept this.

那邊廂,去描述馬利亞作的事,這邊廂,就去展述出賣耶穌那個門徒。

聖經是這樣記錄的:「有 一 個 門 徒 、 就 是 那 將 要 賣 耶 穌 的 加 略 人 猶 大 、說、 這 香 膏 為 甚 麼 不 賣 三 十 兩 銀 子 賙 濟 窮 人 呢 。」這裏描述猶大提到一個問題:這香膏不是能夠賣三十両銀子賙濟窮人嗎?猶大的觀點,我們也時有這樣想的,也常去問,似乎他的觀點是落在賙濟窮人上;但旁白卻補充道:「他 說 這 話 、 並 不 是 掛 念 窮 人 、 乃 因 他 是 個 賊 、 又 帶 著 錢 囊 、 常 取 其 中 所 存 的 。」原來猶大只是顧念去偷錢,只有這樣說,門徒才會將錢放在錢囊中,他才有機會偷到錢財,至於他的觀點,未嘗沒有道理,你會怎樣回應?

不論如何回應,我們只需看看耶穌的反應:「由 他 罷 、 他 是 為 我 安 葬 之 日 存 留 的」,在這裏我們看到耶穌如何回答她,給予了我們對賙濟窮人的參考。(待續)

Thursday, 3 September 2015

教牧書信讀後之二 王葉翠芬
提摩太後書2:14-2:15 之二
2:14[hb5] 你 要 使 眾 人 回 想 這 些 事 、 在 主 面 前 囑 咐 他 們 、 不 可 為 言 語 爭 辯 . 這 是 沒 有 益 處 的 、 只 能 敗 壞 聽 見 的 人 。
[kjv] Of these things put them in remembrance, charging them before the Lord that they strive not about words to no profit, but to the subverting of the hearers.
2:15[hb5] 你 當 竭 力 、 在   神 面 前 得 蒙 喜 悅 、 作 無 愧 的 工 人 、 按 著 正 意 分 解 真 理 的 道 。
[kjv] Study to shew thyself approved unto God, a workman that needeth not to be ashamed, rightly dividing the word of truth.
在爭辯的年代,沒有爭辯就彷似生命沒有氣息,沉不住氣的還是要爭辯下去,直到分出輸贏。
今日的經文卻教人「不 可 為 言 語 爭 辯」,卻要「回想這些事」。回想些什麼事?想是2:10-12: 「 我 們 若 與 基 督 同 死 、 也 必 與 他 同 活 .我 們 若 能 忍 耐 、 也 必 和 他 一 同 作 王 . 我 們 若 不 認 他 、 他 也 必 不 認 我 們 .我 們 縱 然 失 信 、 他 仍 是 可 信 的 . 因 為 他 不 能 背 乎 自 己 。」也是要信徒回想信仰的核心,主耶穌基督,祂的權能和威嚴,祂的信實和慈愛,才是我們的倚靠,也是生命的真正盼望。
作上帝的工人,就當竭力「按 著 正 意 分 解 真 理 的 道」。不是用詭辯、鬥智、用語言藝術去獲得勝算,因為我們不是靠自己的智力,或為了滿足勝利的慾望﹔而是回想基督救贖的愛,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回應祂,毫無修飾的把真道直接解說出來,與他人分享。這樣,才會取悅上帝。那麼,你對準焦點沒有?(待續)

Wednesday, 2 September 2015

約翰福音讀後–12:1-12:3 

12:1 [hb5] 逾 越 節 前 六 日 、 耶 穌 來 到 伯 大 尼 、 就 是 他 叫 拉 撒 路 從 死 裡 復 活 之 處 。
[kjv] Then Jesus six days before the passover came to Bethany, where Lazarus was, which had been dead, whom he raised from the dead.
12:2 [hb5] 有 人 在 那 裡 給 耶 穌 預 備 筵 席 . 馬 大 伺 候 、 拉 撒 路 也 在 那 同 耶 穌 坐 席 的 人 中 。
[kjv] There they made him a supper; and Martha served: but Lazarus was one of them that sat at the table with him.
12:3 [hb5] 馬 利 亞 就 拿 著 一 斤 極 貴 的 真 哪 噠 香 膏 、 抹 耶 穌 的 腳 、 又 用 自 己 頭 髮 去 擦 . 屋 裡 就 滿 了 膏 的 香 氣 。
[kjv] Then took Mary a pound of ointment of spikenard, very costly, and anointed the feet of Jesus, and wiped his feet with her hair: and the house was filled with the odour of the ointment.

上次完結時提到一問題:講到馬利亞打散頭髮去膏抹耶穌的腳,我提到首先要知道耶穌的年代坐席的方式,不知大家想到答案沒有?今日續講。

耶穌年代的飯宴,基本上是躺臥圍著坐的,在他們面前放一几仔枕手,故此坐席的人可以靠着它半坐半躺臥,用手支撐着頭部,腳就擺向出面,致使馬利亞可以用頭髮抹到耶穌的腳,就是這道理。在福音書作者的眼中,馬利亞用真哪噠香膏膏抹耶穌的行動,被視作為耶穌死前受膏抹的舉動,只有極之貴重的香膏,才襯得起耶穌的膏抹行動。還有,有解經家視馬利亞為妓女,因為在那個年代,只有妓女才打散頭髮。無論如何,馬利亞的舉動都是令人側目,況且是一室都充滿香氣!

我們最好用此機會去反省,畢竟反省生命才是我們寫作的主要目的:馬利亞不理世俗眼光,去膏抹耶穌,她看重的是什麼?我們有否因自己的身份阻止我們向上帝做當做的事?我們的生命裡,什麼才是貴重?你是否接受上帝所安排的身份?(待續)

Tuesday, 1 September 2015

提摩太後書2:11-2:13 之二  王葉翠芬

2:11 [hb5] 有 可 信 的 話 說 、 我 們 若 與 基 督 同 死 、 也 必 與 他 同 活 .
[kjv] It is a faithful saying: For if we be dead with him, we shall also live with him:
2:12 [hb5] 我 們 若 能 忍 耐 、 也 必 和 他 一 同 作 王 . 我 們 若 不 認 他 、 他 也 必 不 認 我 們 .
[kjv] If we suffer, we shall also reign with him: if we deny him, he also will deny us:
2:13 [hb5] 我 們 縱 然 失 信 、 他 仍 是 可 信 的 . 因 為 他 不 能 背 乎 自 己 。
[kjv] If we believe not, yet he abideth faithful: he cannot deny himself.

基督教可敬之處,我認為就是跟主角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經歷生死把永生的盼望顯明出來有關。祂並非高高在上的神仙,跟隨者要修煉方能活得逍遙,祂就是那「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1:14)的上帝。細心的人不難發覺每天上帝(若未信主的朋友可看為上天) 都讓我們經歷許多的恩典,患病的知道每天醒來可以走路已是感恩,窮困的每天三餐飽足已很知足。就算事事不如意,正如上週提到我倆的經歷,若基督住在我們心中,無論處境多麼艱難,生命都是滿有能力,與他人是繫連的。

今日經文的2:12節,細讀之下,發現中文用了忍耐這詞語,但英文卻是suffer(受苦),究竟是什麼意思?原文ὑπομένω有在困境中留守的意思,聖經應許話:「我 們 若 能 忍 耐 、 也 必 和 他 一 同 作 王」。什麼是一同作王?若我們能花多一點時間看看羅馬書五章(特別是14,17,21節),就能意會到是指罪因始祖一人犯罪作王,亦因基督使恩典藉着義作王。死亡和罪最終是不能管轄世界。既是這樣,我們有信心行過生命上大大小小的難關嗎?

有些人告訴我,在患難的時候身邊的人總是令他們失望,漸漸學去依靠上帝,以寬恕的心踏實地處理困難。所以,世界上的黑暗雖然會使我們感覺不到上帝,甚致對祂失去信心,但我們的不信,並不影响上帝的可信,也不能否定祂是活在我們當中。保羅身處險境,被人背棄,仍能看到「我 們 縱 然 失 信 、 他 仍 是 可 信 的 .因 為 他 不 能 背 乎 自 己 」,他對上帝的認識與及信心之大,實是難能可貴。(待續)